食田饮井知谁力,下有骄儿上有亲
出处:《次韵答陈殿丞见寄》
宋 · 李觏
颠倒江湖二十春,干时的是妄庸人。
先容不肯收蟠木,高足无从得要津。
众与善名酬苦志,莫将吟味养閒身。
食田饮井知谁力,下有骄儿上有亲。
先容不肯收蟠木,高足无从得要津。
众与善名酬苦志,莫将吟味养閒身。
食田饮井知谁力,下有骄儿上有亲。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江湖:指社会或武林,这里比喻人生舞台。妄庸人:指取得世俗成功但品性平庸之人。
蟠木:比喻有才能但未被赏识的人。
高足:指有才华的学生或弟子。
要津:关键职位或重要位置。
吟味:诗歌的品味和意境。
食田饮井:比喻辛勤劳动。
骄儿:指作者的孩子。
上有亲:指上有需要照顾的长辈。
翻译
我在江湖中颠倒了二十个春天,那些成功的人不过是平庸之辈。他们起初并不接纳我这棵弯曲的大树,我的高才无法得到重要的职位。
大众给予我善名以酬谢我艰辛的努力,但不要让我闲适的生活消磨了诗的韵味。
我知道是谁在耕田打井,下面有我骄傲的孩子,上面还有需要照顾的亲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李觌所作,名为《次韵答陈殿丞见寄》。从诗的内容来看,李觌在表达自己对于世态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颠倒江湖二十春,干时的是妄庸人。”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个时间背景——二十年的春天,但江湖却在颠倒,这里的“颠倒”指的是世事的沧桑变迁,也可能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接着,“干时”的“时”,通常指代朝代或时代,而这里与“妄庸人”相呼应,意味着在这个时代中,有很多平庸无能却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物。
“先容不肯收蟠木,高足无从得要津。” 这两句则描绘出诗人对于品德高尚之人的赞赏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先容”可能是指有德行或才华出众的人,而“不肯收蟠木”,则是比喻这些人不会去追求那些平庸的事物。相反,“高足无从得要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无奈,虽然立志高远,却找不到实现抱负的途径。
“众与善名酬苦志,莫将吟味养閒身。” 这两句则转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自我修养的坚持。诗人认为应当与那些有美好名字(即德行或声望)的朋友们共勉,不要让自己的志气在闲适中被磨灭。
“食田饮井知谁力,下有骄儿上有亲。” 最后两句则是对生活的反思和对于家庭的牵挂。诗人提醒自己,日常所需的粮食与水都离不开别人的劳动(“谁力”),而在家中,有骄横的孩子需要教育,也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时代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于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