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逢永平梦,仍对竹兰僧
宋 · 李之仪
居士留我宿,虚堂照一灯。
如逢永平梦,仍对竹兰僧。
彷佛三无愠,间关百不能。
平明失檐溜,欢喜话金陵。
如逢永平梦,仍对竹兰僧。
彷佛三无愠,间关百不能。
平明失檐溜,欢喜话金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之仪在友人朱希仲家中留宿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宁静而温馨的夜晚氛围。首句“居士留我宿,虚堂照一灯”开门见山,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友人的热情款待和诗人夜宿的情景。虚堂中仅有一盏灯火,营造出一种简约而清幽的环境,暗示了主人与客人的深厚情谊。
接着,“如逢永平梦,仍对竹兰僧”两句,运用典故和意象,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永平梦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故事,这里借以表达与僧侣对话的意境,同时也暗含了对清净、超脱生活的向往。竹兰僧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高雅与禅意,竹与兰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清雅的象征意义。
“彷佛三无愠,间关百不能”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纷扰的隔绝感。彷佛三无愠,即仿佛没有一丝烦恼,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间关百不能,则暗示了外界的复杂与困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珍视与追求。
最后,“平明失檐溜,欢喜话金陵”两句,将时间推进至次日清晨,檐下滴水的声音消失,预示着雨停,也象征着夜间的静谧与安宁。欢喜话金陵,则表明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欢聚与畅谈,以及对过去或未来的美好回忆与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友情的温暖、自然的宁静以及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