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无馀事,请君牢结舌
见心不见面,闭门车合辙。
心面两相看,笑倒长天月。
当年朱氏子,伟哉信人杰。
跃跃矿中金,谓与泥沙别。
一遇紫霄翁,点金作顽铁。
摩挲成慧刀,霜锷无全缺。
杀佛不杀人,取心不取法。
持此下山来,盲龟逢跛鳖。
露刃笑相迎,问我何言说。
我亦无可言,我亦无可说。
山中茅半间,床头衣百结。
出山乞食归,入山还洗钵。
此外无馀事,请君牢结舌。
鉴赏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探讨了心灵与外在形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行者面对世俗生活的心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句“见面不见心,同堂异胡越”揭示了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差异,而忽视了内在的共通之处,如同处在同一房间却如同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接着,“见心不见面,闭门车合辙”则强调了心灵相通的重要性,即使身处隔绝,也能通过心灵的交流达到和谐一致。
“心面两相看,笑倒长天月”描绘了一种超越物质表象,心灵契合的美好场景,仿佛连月亮也为之欢笑。这种境界是诗人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对真挚友谊和精神共鸣的向往。
“当年朱氏子,伟哉信人杰”提到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暗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如同矿石中的金子,虽被泥土包裹,但终会显现其光芒。
“一遇紫霄翁,点金作顽铁”则比喻遇到了能引领自己成长的导师,原本珍贵的资源(如金子)在导师的点拨下,却变成了看似无用的顽铁,暗含了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转变。
“摩挲成慧刀,霜锷无全缺”描述了通过不断磨砺,最终获得智慧的宝刀,其锋利无比,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
“杀佛不杀人,取心不取法”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即追求内心的觉醒而非外在形式的遵循,体现了佛教中重视内心修养的思想。
“持此下山来,盲龟逢跛鳖”用寓言的方式,说明即使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如同盲龟遇到跛鳖,两者虽然处境艰难,但依然能够相互扶持。
“露刃笑相迎,问我何言说”描绘了与愿海师相遇的情景,对方以微笑迎接,期待诗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思考。
“我亦无可言,我亦无可说”表达了诗人面对高僧时的谦逊与敬畏,意识到言语难以表达内心的深邃与复杂。
“山中茅半间,床头衣百结”描绘了修行者简朴的生活环境,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物质的淡泊与内心的富足。
“出山乞食归,入山还洗钵”展示了修行者在山中与世俗之间的往来,体现了他们既融入社会又保持独立的精神状态。
最后,“此外无馀事,请君牢结舌”表达了诗人认为除了修行与自我提升之外,其他事情都不过是次要的,鼓励读者也应专注于内心的成长与智慧的积累。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心灵成长、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平衡,以及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纯净与坚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