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驿使不曾断,迎前为尔非春衣
出处:《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
唐 · 丘为
去去知未远,依依甚初别。
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
适远才过宿舂料,相随惟一平头奴。
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
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
江南驿使不曾断,迎前为尔非春衣。
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
适远才过宿舂料,相随惟一平头奴。
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
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
江南驿使不曾断,迎前为尔非春衣。
注释
去去:离开,出发。依依:依恋,不舍。
至下心:内心深处的忧愁。
舂料:指简单的行装,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平头奴:普通仆人,指身份低下的随从。
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文章:指学问和文学才能。
柴扉:简陋的木门,代指朴素的家。
驷马高车:古代贵族乘坐的华丽马车,象征显赫的地位。
紫微:代指朝廷或皇帝。
翻译
虽然离开不算太远,但初次离别仍然依依不舍。身处异乡内心充满忧愁,昨夜台阶前的雪增添了思乡之情。
整日苦读却依旧孤独,家庭贫困兄弟们也未能飞黄腾达。
出行匆忙只带了简单的行装,陪伴的只有一个普通的仆人。
男子汉出门闯荡四海,立身之本在于学问和文章。
不要太过怀念简陋的家门,要志向高远,追求驷马高车的显赫地位。
江南的信使未曾中断,我提前迎接你并非为了春天的衣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离家远行的游子对兄弟温馨相待和家庭贫困的深切感慨,以及对于未来人生规划的坚定信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细腻的生活描写,展现了作者丘为在唐代的生活背景与个人情怀。
“去去知未远,依依甚初别。”开篇两句便设定了一种离别的伤感氛围,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长途旅行和家人的不舍。"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则通过环境描写(异乡、寒冷、雪景)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这两句透露出作者面对的现实困境:尽管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但家庭贫困使得兄弟间相互扶持成为难题。
接着,“适远才过宿舂料,相随惟一平头奴”又展示了出行前的准备和简单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身边仅有的伴侣是一名平头奴仆,这些细节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
“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志向和抱负的坚定信念:男子汉应当走出去闯荡世界,建立自己的声誉和事业,而这些都将通过文学创作来体现。
最后,“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江南驿使不曾断,迎前为尔非春衣。”诗人告诫自己不要沉迷于对家乡的回忆,要乘着快马豪车向着尊贵的地位努力,而江南的邮驿线路从未中断,这也许暗示了通信的畅通和信息的交流,最后一句则强调了为迎接未来所做的准备不是仅限于春天。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个人情感与宏大志向的交织,展现了一位唐代士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远大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