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照见冰丝影,流水声高闻四境
出处:《送侯良弼之汤阴》
明 · 边贡
虬须使君乘铁骢,邺南古道行秋风。
居人不解明府号,争看印章垂赭铜。
使君登座衙鼓发,簿吏趋蹡来走谒。
止是阳春一片心,谁教化作琴堂月。
月明照见冰丝影,流水声高闻四境。
却记中条罢讲时,山云夜覆檐花冷。
黄口小儿把刀笔,抹黑批丹誇法律。
岂知汉吏推明经,不在区区三尺刑。
居人不解明府号,争看印章垂赭铜。
使君登座衙鼓发,簿吏趋蹡来走谒。
止是阳春一片心,谁教化作琴堂月。
月明照见冰丝影,流水声高闻四境。
却记中条罢讲时,山云夜覆檐花冷。
黄口小儿把刀笔,抹黑批丹誇法律。
岂知汉吏推明经,不在区区三尺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侯良弼的官员赴任汤阴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为官的正直与清廉。诗中以“虬须使君”这一形象比喻侯良弼,生动地刻画了他刚毅不阿的性格特征。古道秋风、居人不解、印章垂铜等细节,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凸显出侯良弼所到之处的威望与影响。
“使君登座衙鼓发,簿吏趋蹡来走谒”,描绘了侯良弼上任时的庄严场面,衙鼓的敲响标志着新官的正式就职,簿吏们迅速前来拜见,体现了他对政务的重视和管理的有序。
“止是阳春一片心,谁教化作琴堂月”,这两句诗表达了侯良弼内心的善良与公正,如同春天般温暖人心,他的作为仿佛将这份美好化为了琴堂之上的明月,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月明照见冰丝影,流水声高闻四境”,进一步渲染了侯良弼清廉的形象,月光下冰晶剔透,象征着他的清白无瑕;而流水之声传遍四方,则表明了他的政绩与名声广为人知。
“却记中条罢讲时,山云夜覆檐花冷”,这里通过回忆与对比,强调了侯良弼在处理政务时的智慧与深思熟虑,即使是在夜晚,山云遮蔽,檐花似乎也感受到了寒冷,暗示了他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冷静与决断。
最后,“黄口小儿把刀笔,抹黑批丹夸法律”,讽刺了那些只知死板执行法律而不理解法律精神的小吏,反衬出侯良弼注重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与道德原则。
整首诗通过对侯良弼形象的塑造和具体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明代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人物的期待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