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响溅溅,鬼泣涟涟
出处:《凄风行,伤饥灶也》
清 · 吴嘉纪
凄风细雨何连绵?昼暗如夜飞湿烟。
几千万家东海边,六七十日无青天。
生计断绝,老人幸先就下泉。
孩提无襦,长随母眠;阿母眠醒,腹馁不得眠。
壮者起望西邻,乞食尘市,不复来还。
回望东邻,八口闭柴扉,扉外青草春芊芊。
水响溅溅,鬼泣涟涟。
官长惄然,分俸籴谷,更日夕劳苦,劝富户各出籴谷金钱。
富户踟蹰聚议,此户彼户,一斛两斛商量捐。
几千万家东海边,六七十日无青天。
生计断绝,老人幸先就下泉。
孩提无襦,长随母眠;阿母眠醒,腹馁不得眠。
壮者起望西邻,乞食尘市,不复来还。
回望东邻,八口闭柴扉,扉外青草春芊芊。
水响溅溅,鬼泣涟涟。
官长惄然,分俸籴谷,更日夕劳苦,劝富户各出籴谷金钱。
富户踟蹰聚议,此户彼户,一斛两斛商量捐。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社会景象,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战乱或饥荒时期人们的苦难生活。"凄风细雨何连绵",以风雨渲染气氛,暗示了生活的艰难。"昼暗如夜飞湿烟",进一步强化了阴郁的环境,仿佛天昏地暗,连阳光都被遮蔽。诗人描述了海边千万户人家长时间没有见到蓝天的日子,"六七十日无青天",揭示了持续的困苦。
家庭中,老弱病残的生活尤为艰辛,"生计断绝","老人幸先就下泉",暗示了老人的早逝。孩子们衣不蔽体,"孩提无襦,长随母眠",母亲因饥饿无法安睡,而壮年男子外出乞讨,"乞食尘市,不复来还",生死未卜。邻居间的情况同样悲惨,"八口闭柴扉",门外青草茂盛,却无人欣赏,只有"水响溅溅,鬼泣涟涟"的哀鸣。
面对这样的困境,官长虽然忧心忡忡,"惄然",但他们的努力有限,只能分发俸禄买粮,"分俸籴谷",日夜操劳,试图劝说富户援助,"劝富户各出籴谷金钱"。然而,富户们犹豫不决,"踟蹰聚议",只肯一点点地捐赠,"一斛两斛商量捐",反映出社会贫富差距和人性的矛盾。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细节和深沉的情感,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底层人民的苦难,以及官府与富户在灾难面前的无力与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