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凤沼儿,摹之于乐石
子猷爱此君,不能一传神。
谁为传神者,峭茜得其真。
前有文湖州,后有王舍人。
沈翁天机活,不借丹青色。
尽吸淇澳秋,缩入文园墨。
披梢凤尾振,写箨龙鳞坼。
兴来两三枝,势若一万尺。
翁乘葛溪杖,转叩湘君宅。
零落吉光裘,片羽千金直。
幸有凤沼儿,摹之于乐石。
石能使竹寿,竹能救石顽。
遂令风云气,长留天地间。
羹墙莫深慕,徒益泪痕斑。
谁为传神者,峭茜得其真。
前有文湖州,后有王舍人。
沈翁天机活,不借丹青色。
尽吸淇澳秋,缩入文园墨。
披梢凤尾振,写箨龙鳞坼。
兴来两三枝,势若一万尺。
翁乘葛溪杖,转叩湘君宅。
零落吉光裘,片羽千金直。
幸有凤沼儿,摹之于乐石。
石能使竹寿,竹能救石顽。
遂令风云气,长留天地间。
羹墙莫深慕,徒益泪痕斑。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柏溪翁写竹》,是对画家柏溪翁所绘之竹的赞美与欣赏。诗中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与生命力,也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高度评价。
诗开篇即点明主题:“子猷爱此君,不能一传神。”这里借用典故,将柏溪翁比作喜爱竹子的王子猷,表达了他对竹子的深情厚意。接着,“谁为传神者,峭茜得其真。”指出画家柏溪翁正是那个能够将竹子的神韵完美传达出来的人。
“前有文湖州,后有王舍人。”此处以文湖州和王舍人作为对比,强调柏溪翁在绘画技艺上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沈翁天机活,不借丹青色。”进一步赞扬柏溪翁的创作灵感与色彩运用的独特性。
“尽吸淇澳秋,缩入文园墨。”描绘了柏溪翁在创作时,仿佛将秋天的景色与文园的墨香融入画中,展现出竹子的生动与韵味。“披梢凤尾振,写箨龙鳞坼。”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叶的飘逸与竹节的坚韧。
“兴来两三枝,势若一万尺。”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竹子的勃勃生机与壮观气势。“翁乘葛溪杖,转叩湘君宅。”通过想象,描绘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仿佛与自然界的神灵进行对话。
“零落吉光裘,片羽千金直。”以珍贵的吉光裘和价值连城的羽毛比喻柏溪翁的作品,强调其艺术价值之高。“幸有凤沼儿,摹之于乐石。”表达了对画家作品被复制并流传的喜悦之情。
最后,“石能使竹寿,竹能救石顽。”以竹与石的相互作用,象征着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遂令风云气,长留天地间。”表达了对柏溪翁作品永恒魅力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与赞美,以及对画家柏溪翁技艺的赞誉,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与艺术的融合,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