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
出处:《祺山院》
宋 · 刘克庄
昔日祺山院,今惟认土丘。
有僧逃债去,无主施钱修。
野叟樵难禁,岩仙弈未休。
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
有僧逃债去,无主施钱修。
野叟樵难禁,岩仙弈未休。
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昔日:过去。祺山院:古代地名或寺庙名。
惟:只。
土丘:土堆。
僧:和尚。
逃债:逃避债务。
无主:无人管理。
施钱修:用钱修理。
野叟:山野老翁。
樵:砍柴。
难禁:难以抑制。
岩仙:山中的仙人。
弈:下棋。
幻境:虚幻的景象。
佛:佛教。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比喻短暂和虚无。
翻译
从前的祺山院,如今只剩土堆头。有个和尚为躲债逃离,无人管理的钱财用来修缮。
山野老翁砍柴难禁心,山中仙人对弈乐悠悠。
何必为虚幻的景象悲伤,佛说一切皆如泡沫般短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凉的寺院废墟景象。昔日的祺山院现在只剩下一片荒凉的土丘,显然已经沦落为废墟。有位僧人因为债务逃离了这里,而没有人能够出钱来修复这座寺院。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冷漠和忽视,以及寺院维护的困难。
诗中“野叟樵难禁,岩仙弈未休”两句,描绘了自然界与人为活动之间的冲突。野叟可能指的是野外的老者或是樵夫,而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开发利用显然很难被阻止;“岩仙”则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宁静也未能得到完全的休息。这两句表明,即使是在自然与精神世界中,也无法找到真正的安宁。
最后,诗人提到“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这表现了诗人的超然物外和对世事的看破。佛教讲求心灵的解脱,而这里的“佛比作浮沤”则是在说佛陀本身也如同泡沫一般虚无,这是一种深刻的禅理思考,表明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幻灭和对精神追求的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祺山院废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佛教凋敝的感慨,以及个人心灵超脱尘世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