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秋水阔,云敛暮山多
出处:《趋慈和寺移宴》
唐 · 许浑
高寺移清宴,渔舟系绿萝。
潮平秋水阔,云敛暮山多。
广槛停箫鼓,繁弦散绮罗。
西楼半床月,莫问夜如何。
潮平秋水阔,云敛暮山多。
广槛停箫鼓,繁弦散绮罗。
西楼半床月,莫问夜如何。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高寺:位置高的寺庙。清宴:清雅的宴会。
渔舟:渔民的小船。
绿萝:一种常绿藤本植物,这里形容岸边植物茂盛。
潮平:潮水退去,水面平静。
秋水:秋季的河水或湖水,此处特指清澈而广阔的水面。
云敛:云彩收敛,指天空放晴。
暮山:傍晚时分的山峦。
广槛:宽阔的栏杆或阳台。
箫鼓:箫和鼓,古代音乐器具,这里指音乐演奏。
繁弦:多种弦乐器同时演奏的声音。
绮罗:华丽的丝织品,代指穿着华美的人群或宴会的奢华。
西楼:位于西侧的楼阁。
半床月:月光照在床的一半,形容月色皎洁。
莫问:不必询问,无须关心。
翻译
将清雅的宴席移到了高高的寺庙中,渔船被系在长满绿萝的岸边。潮水退去,秋日的水面变得宽广,晚霞收尽,天边堆满了重重山峦。
宽广的栏杆旁停止了箫鼓的演奏,纷繁复杂的弦乐和华美的衣裳散去。
西楼的床上洒满了半床月光,夜晚的心情无须过问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高僧寺院内举行的宴会,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和自然美景的赞叹。开篇两句“高寺移清宴,渔舟系绿萝”设置了场景,将读者带入一个高耸古寺内外相结合的宴会现场,宴席被移置于高处,以便观赏四周的自然美景,而渔舟则停靠在缭绕着绿色藤萝的小溪旁。第三、四句“潮平秋水阔,云敛暮山多”进一步描绘了宴会所处的环境,平静的秋水与晚霞笼罩下的连绵山峦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开阔的氛围。
中间两句“广槛停箫鼓,繁弦散绮罗”则转向宴会上的乐队表演,广大的舞台上演奏着箫管和鼓,以及流动优美的弦乐声,使得整个宴会氛围愈发热烈与生动。最后两句“西楼半床月,莫问夜如何”则是诗人对宴会结束后夜景的描写,宴席散去,人们回归各自的休憩之地,而那半床明亮的月光似乎在提醒人们,不必多问夜晚过得怎么样,因为那份宁静与美好已经融入心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的细腻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