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凤池科尚在,已应一举首登龙
出处:《送方复大宣城学录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莆田鄣郡本同宗,更著深衣臭味同。
秃笔有天犹易补,孤灯无地可能容。
不趋宰相翘材馆,宁纠诸侯泮水宫。
十载凤池科尚在,已应一举首登龙。
秃笔有天犹易补,孤灯无地可能容。
不趋宰相翘材馆,宁纠诸侯泮水宫。
十载凤池科尚在,已应一举首登龙。
注释
鄣郡:古代地名,这里指诗人故乡。深衣:古人的传统服装,象征着家族的文化传承。
翘材馆:古代培养人才的地方,常指宰相府。
泮水宫:古代学宫,如太学,常指诸侯的教育机构。
凤池:代指朝廷,因皇宫中有凤凰池。
一举首登龙:比喻科举考试中榜,仕途顺利。
翻译
莆田和鄣郡本是同一家族,更因穿着深衣而气息相同。即使秃笔也有苍天可补救,但孤灯下却无处容身。
不愿去迎合宰相的才子馆,宁愿纠察诸侯的学宫。
十年寒窗苦读科举仍在,如今一举便有望跃登龙门。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送方复大宣城学录(其一)》。诗中表达了对朋友深沉的情谊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展望。
"莆田鄣郡本同宗,更著深衣臭味同。"
这里,诗人通过提及共同的祖先和故乡,表达与被送别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更著深衣"则象征着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期待。
"秃笔有天犹易补,孤灯无地可能容。"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于学问的渴望和追求,以及面对困境时坚持不懈的决心。"秃笔"比喻知识的积累,而"孤灯"则象征着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努力。
"不趋宰相翘材馆,宁纠诸侯泮水宫。"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不愿意追随权贵之路,而是选择坚守自己的学问和理想,即使是在偏远的地方也愿意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十载凤池科尚在,已应一举首登龙。"
最后两句,诗人提及了朋友即将面临的重要考试,并预祝其成功,"十载凤池科"指的是十年的准备和等待,"已应一举首登龙"则是对朋友能够一举成名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通过深情的送别之作,展现了诗人对于学问、理想和友谊的情感寄托,以及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