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翣离三殿,箫笳接两都
出处:《仁宗皇帝挽诗十首 其九》
宋 · 文同
幡翣离三殿,箫笳接两都。
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
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
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
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
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
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
注释
幡翣:旗帜。离:离开。
三殿:三座宫殿。
箫笳:箫笛等乐器。
接:连接。
两都:两个都城。
尧殂:帝尧去世。
考妣:父母。
禹葬:大禹安葬。
省:减少。
人徒:民众。
岂:难道。
并:一起。
游韶石:游览韶石山。
去鼎湖:前往鼎湖。
愁闻:悲伤地听到。
下竹使:竹林中的使者。
海外:海外的人。
哀符:哀痛的消息。
翻译
旗帜飘动离开三座宫殿,音乐声连通两个都城。像帝尧去世如同父母离世,大禹安葬时民众减少了许多。
他们不会一同游览韶石山,应该会一起前往鼎湖归隐。
悲伤的消息传来,使者从竹林中疾驰,海外的人都带着哀痛的消息赶来。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同所作,属于《仁宗皇帝挽诗十首》中的第九首。全诗通过对古代圣王尧、禹的陵墓及其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与思考,以及对现实政治的隐喻。
首句“幡翣离三殿”中的“幡翣”,即是古代帝王陵墓前的旗帜和玉石制成的仪仗,常用来象征皇家的威严。这里提及幡翣离开了尧舜时代的“三殿”,寓意着古代圣明之治的消逝。
紧接着,“箫笳接两都”中的“箫笳”指的是军乐器,常用于战争中。在这句诗里,它们连接了两个都城,暗示着战争与动荡的年代背景。
第三、四句“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分别提及尧帝陵墓之荒废以及大禹治水后被安葬的情景。这里,“考妣”意指寻访古人的陵墓,而“省人徒”则表达了对古代贤君遗迹的思念。
以下两句“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诗人通过提及尧舜时代的乐器和禹的功绩之地,表达出与古圣先贤共鸣一曲的愿望。这里,“游韶石”指的是尧帝时期的乐器,而“应同去鼎湖”则是希望能够像大禹一样,达到治理天下的境界。
最后两句“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诗人表达了听到南方边疆之地(“下竹使”)的消息而感到忧虑,以及对远在海外传来的悲哀信息(“海外走哀符”)的心情。这里,“下竹”常用来指代南方,而“哀符”则是悲痛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圣王陵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朝代更迭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