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天下观诸掌,之子从今上泰山
出处:《送傅野》
宋 · 李觏
国学先生石与孙,金铃木舌士林间。
欲将天下观诸掌,之子从今上泰山。
欲将天下观诸掌,之子从今上泰山。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石与孙:指代两位国学老师的名字。金铃:比喻老师的智慧如同金子般珍贵。
士林:学术界或知识分子群体。
观诸掌:形容视野广阔,洞察一切。
之子:对学者的尊称,这里指那位老师。
上泰山:登上泰山,象征追求学问的巅峰。
翻译
国学老师石与孙,像金铃般智慧在士林间流传。他立志要将世界尽收眼底,这位学者从此踏上泰山之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的《送傅夷老》中的两句。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高洁品格的赞赏。
“国学先生石与孙,金铃木舌士林间。”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国学(即太学或国子监)的师生们如同坚固的石头和深远的孙枝一般,在学术林间中发出像金铃木舌般清脆悦耳的声音,传递着知识和智慧。这里不仅形容了他们的学问渊博,更隐含着他们在学术界的地位如同石头坚不可摧,而影响力则如孙枝般深远。
“欲将天下观诸掌,之子从今上泰山。”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宏大的抱负和壮志凌云的情怀。诗人借“天下”之大,表明了友人的抱负非同小可,而“诸掌”则是希望能够把握住这个广阔的世界。接着,“之子从今上泰山”一句,则是在比喻友人从此踏上人生巅峰,就像攀登泰山一般,意味着他们将会有更高的成就和地位。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借代和对抱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期望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