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化乌鸢腹,肢残波浪头
出处:《水次髑髅》
宋 · 梅尧臣
不知谁氏子,枯首在沙洲。
肉化乌鸢腹,肢残波浪头。
曾闻南面乐,宁有九原愁。
厚葬不为贵,汉官其登丘。
肉化乌鸢腹,肢残波浪头。
曾闻南面乐,宁有九原愁。
厚葬不为贵,汉官其登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氏子:指身份不明的人。枯首:头颅干枯。
南面乐:古代君主面向南坐,象征权力和地位,此处指帝王生活。
九原愁:指死亡后的哀愁,九原指墓地。
厚葬:隆重的葬礼。
汉官:汉代官员,泛指古代朝廷官员。
登丘:升入丘陵,意指死亡。
翻译
无人知晓他是谁,头颅干枯沙滩上。尸身化作乌鸢食,肢体碎裂海浪尖。
他曾享受南面王的荣光,怎会有死后哀愁在心间。
厚葬并非真正的尊贵,汉朝官员终将归于尘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水次髑髅》,描绘了一具沙滩上的骷髅,曾经的人已无从知晓身份,只剩下枯朽的头颅和残缺的肢体。乌鸢啄食了它的肉体,只剩骨头暴露在海浪中。诗人联想到这骷髅或许曾听过南方君主的繁华乐章,但如今却只能在冰冷的水边忍受着无尽的哀愁。他暗示,即使生前地位显赫,死后也不过是一堆被随意厚葬的骸骨,无法带走富贵。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认为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死后是否厚葬,而是能否留下有益于世的功业,让后人铭记。整首诗以骷髅为载体,寓言人生,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