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行得宝刹,崖岭相回环
深行得宝刹,崖岭相回环。
人远草木邃,境幽鱼鸟閒。
道人扫华堂,延我具晚餐。
斋庖野菊美,石井新泉寒。
既饱陟上方,浮香出林端。
平生麋鹿志,强学伏车辕。
尘怀造胜绝,欲去犹三叹。
拼音版原文
翻译
晚风轻轻吹过古老的柏树,月光洒满寂静的山峦。深入前行寻到一座珍贵的寺庙,山崖和山岭环绕四周。
人迹罕至,草木茂密,环境幽静,鱼鸟悠闲。
僧人清扫着宽敞的佛堂,邀请我共进晚餐。
素食菜肴中野菊花的香味四溢,石井里的清泉透着寒意。
饱餐后登高而上,香气随风飘出林间。
我一生心向自然,勉强学习世俗事务。
身处这绝美的胜境,临别之际仍依依不舍,连声三叹。
注释
古柏:古老的柏树。明空山:明亮的空旷山峦。
宝刹:珍贵的寺庙。
崖岭:山崖和山岭。
邃:深远、茂密。
华堂:装饰华丽的佛堂。
斋庖:素食菜肴。
野菊:野生的菊花。
石井:石头井。
上方:山顶。
麋鹿志:向往自然的心志。
伏车辕:比喻世俗事务。
尘怀:世俗的心情。
胜绝:极美的胜景。
三叹:连声三叹,表示依依不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修道图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晚风吹古柏,落照明空山。” 这两句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山中暮色图。晚风轻拂过古老的柏树,与余晖交织在空旷的山间,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深行得宝刹,崖岭相回环。” 诗人继续描绘他在山中深入探寻时的景象,“宝刹”指的是道观或佛寺,这里可能是诗人隐居的地方。而“崖岭相回环”则显示了这些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是环抱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中。
接下来,“人远草木邃,境幽鱼鸟閒。” 这里通过对人物与自然景观的描写,强调了一种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人所处的人烟稀少,环境清幽,以至于连草木都显得深沉,而鱼鸟则在这宁静中悠然自得。
“道人扫华堂,延我具晚餐。” 这句话透露出一位道人的形象,他在华丽的殿堂中整洁地准备着晚餐,并邀请诗人共进。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也反映了精神上的交流与慰藉。
“斋庖野菊美,石井新泉寒。” 这两句更深入描绘了道观中的一幕。野菊花开得美丽,斋庖即道观中的厨房,这里有着简单而纯净的生活。而“石井新泉寒”则展示了水源的清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既饱陟上方,浮香出林端。” 诗人在享受过晚餐后,又登上了高处,那种满足感如同香气一般,飘散于林间。
最后,“平生麋鹿志,强学伏车辕。” 这里诗人表达了他向往隐逸生活的理想,就像古代的仙人们骑着麋鹿一样,而“强学伏车辕”则是对这种生活追求的一种比喻。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道观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