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知病骨宜清景,恨不浮家学钓竿
出处:《祈晴行西湖上呈馆中一二同官 其一》
宋 · 郑清之
踏尽红尘挹翠峦,江湖清梦入雕鞍。
濛濛薄雾浑疑雨,恻恻疏风不是寒。
野菊频催花事早,老枫初试叶声乾。
恰知病骨宜清景,恨不浮家学钓竿。
濛濛薄雾浑疑雨,恻恻疏风不是寒。
野菊频催花事早,老枫初试叶声乾。
恰知病骨宜清景,恨不浮家学钓竿。
注释
踏尽:走遍。红尘:世俗社会。
挹:欣赏。
翠峦:青山翠色。
江湖:指代广阔的世间或理想的生活。
清梦:清闲的梦想。
雕鞍:装饰华丽的马鞍。
濛濛:形容雾气浓厚。
疑雨:像雨一样。
恻恻:微冷的样子。
疏风:稀疏的风。
频催:频繁地催促。
花事早:花开得早。
老枫:年老的枫树。
叶声乾:叶子发出干涩的声音。
病骨:病弱的身体。
宜:适宜。
清景:清幽的景色。
浮家:四处漂泊。
钓竿:钓鱼的工具,象征隐居生活。
翻译
走遍红尘,只为欣赏青山翠色,我的江湖之梦融入马鞍。薄雾弥漫,仿佛是雨,微风吹过,却并不寒冷。
田野里的野菊花催促着花开得早,老枫树初次发出干涩的叶子声。
此刻我深知病弱之躯适合清幽的景色,只遗憾不能像渔夫那样随波逐流,学习钓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清之所作的《祈晴行西湖上呈馆中一二同官(其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边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清新自然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踏尽红尘挹翠峦”形象地写出诗人走过繁华尘世,来到西湖边,满眼翠绿山峦,给人一种超脱尘俗的感觉。接下来的“江湖清梦入雕鞍”则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江湖情怀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梦想,骑着雕鞍仿佛融入了梦境之中。
“濛濛薄雾浑疑雨,恻恻疏风不是寒”描绘了西湖上轻雾弥漫,微风拂面的景象,虽有疑雨之感,但并非严寒,反而增添了几分朦胧之美。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自然的微妙变化。
“野菊频催花事早,老枫初试叶声乾”进一步描绘了季节更迭,野菊花早早开放,老枫树也开始落叶,声音干燥,展现了西湖边生机勃勃又略带秋意的景色。
最后两句“恰知病骨宜清景,恨不浮家学钓竿”直抒胸臆,诗人自言身体虚弱,却深知这样的清幽景色最适合疗养,遗憾的是未能抛开俗务,过上隐居垂钓的生活。整首诗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现实中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