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宋 · 苏轼
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
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
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
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
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
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
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
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
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
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注释
徙倚:徘徊。秋原:秋天的原野。
凄凉:凄清。
晚照:傍晚的阳光。
不尽:不断。
何穷:无穷无尽。
问谍:询问间谍。
秦过:秦国的历史。
识:领悟。
禹功:大禹的功绩。
稻凉:稻田清凉。
蛤:蛤蟆。
柳老:老柳。
书虫:虫子在树皮上刻字。
翻白:翻动露出白色。
退红:褪去红色。
迟暮:晚年。
觅句:寻找诗句。
苕溪:地名。
震泽:古代湖泊名。
尺素:书信。
紫髯翁:有胡须的老者。
翻译
我在秋天的原野上徘徊,感受傍晚的凄清和落日余晖。流水不断地流淌,直到天边,人的思念却无尽无穷。
询问间谍得知秦国的过往,观赏山川领悟大禹的功绩。
稻田里蛤蟆初鸣,老柳树上虫儿爬满,秋意渐浓。
荷叶在风中翻动,露出洁白的背面;莲花被雨水冲刷,红颜褪去。
我借游玩来安慰自己垂暮之年,像孩童般寻找诗句的乐趣。
向北望去,苕溪蜿蜒,遥想那与震泽相通的壮丽景象。
烹饪鱼儿时,意外发现一封书信,那是来自紫髯老翁的问候。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
诗人在秋日的原上徙倚,感受着晚照中的凄凉气氛。在这广阔无垠的自然风光中,诗人的思绪却远去,不断追问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历史人物秦始皇和大禹的提及,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伟业成就的赞赏与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描绘了一幅秋景图,生动地表现出季节更迭和生命的轮回。荷花、莲藕等自然元素的运用,使诗意更加丰富。
诗人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慰藉之情,以及对知识渊博如孙莘老学士的怀念。最后,通过烹鱼的情景和紫髯翁的形象,诗人展现了自己超脱物外、享受生活乐趣的一面。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苏轼在山水田园诗歌上的造诣。此外,诗中还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智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