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跻
清秋净氛霭,崖崿隐天起。
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跻。
将穷绝迹处,偶得冥心理。
云气杂虹霓,松声乱风水。
微明绿林际,杳窱丹洞里。
仙鸟时可闻,羽人邈难视。
此焉多深邃,贤达昔所止。
子尚捐俗纷,季随蹑遐轨。
蕴真道弥旷,怀古情未已。
白鹿凡几游,黄精复奚似。
顾予尚牵缠,家业重书史。
少学务从师,壮年贵趋仕。
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
岁暮期再寻,幽哉羡门子。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东蒙:地名, 山名。沂:河流名。
氛霭:雾气。
崖崿:山崖。
云气:云雾。
绿林:茂密的树林。
杳窱:深远、幽暗。
仙鸟:神话中的神鸟。
羽人:仙人。
贤达:有德行有才识的人。
子:对人的尊称。
捐俗纷:舍弃世俗的纷扰。
遐轨:高尚的道路。
蕴真:蕴含真理。
黄精:传说中的仙草。
书史:书籍和历史。
桂林:比喻美好的名声。
桃源:桃花源,理想中的隐居之地。
岁暮:年底。
羡门子:指隐居的高人。
翻译
东蒙山临大海,与沂水相接绵延百里。秋季清爽,雾霾消散,山崖陡峭直入云天。
公务繁忙,往返劳顿,暂且停下脚步登山攀爬。
即将到达人迹罕至之地,意外发现内心宁静的奥秘。
云雾中夹杂着彩虹,松涛声混杂着风和水声。
微弱的光线穿透绿林,深远的洞穴里幽暗神秘。
偶尔能听到仙鸟鸣叫,但仙人身影难以捕捉。
这里深邃而玄妙,古代贤者也曾停留。
你已远离尘世纷扰,追随高尚的足迹。
大道深远,怀古之情永不减退。
白鹿曾多次游历,黄精又怎能比拟。
然而我仍被世俗牵挂,家业重于诗书。
年轻时一心向学,壮年时追求仕途功名。
正忙于追求桂林般的声誉,无暇欣赏桃花源之美。
年终之际期待再次探寻,羡慕那隐居的仙人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秋天游历蒙山时的所见所感。开篇四句“东蒙镇海沂,合沓馀百里。清秋净氛霭,崖崿隐天起。”描述了蒙山雄伟的景象,山势连绵,气候清朗,山峰隐藏在云雾之中,与天相接。
接着“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跻。将穷绝迹处,偶得冥心理。”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劳累和欣喜,偶然发现一处隐秘的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心灵的寄托或是精神上的慰藉。
“云气杂虹霓,松声乱风水。微明绿林际,杳窱丹洞里。”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蒙山的自然景观,云雾缭绕,松声与风水交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
“仙鸟时可闻,羽人邈难视。此焉多深邃,贤达昔所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那些仙鸟和羽人的传说似乎就在这片深邃之地中得以实现,而古代贤达之人也曾在此驻足。
“子尚捐俗纷,季随蹑遐轴。蕴真道弥旷,怀古情未已。”诗人提到自己仍然沉迷于世俗纷扰,但心中却对远古的仙道和高洁的情操有所向往。
“白鹿凡几游,黄精复奚似。”这里的白鹿和黄精都是传说中的灵物,诗人通过这两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自然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顾予尚牵缠,家业重书史。少学务从师,壮年贵趋仕。”诗人意识到自己仍然被世俗的纷争所束缚,同时也提到了个人的学问和仕途,但这些都未能让他心满意足。
“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岁暮期再寻,幽哉羡门子。”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也对那未曾经历过的桃花源生活表示出一种无限向往,同时也期待着岁月将至时能重新寻找那种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传说故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束缚的不满,以及对于超脱凡尘、追求心灵自由的深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