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睡不足,急扫清风宇
参禅固未暇,饱食良先务。
平生睡不足,急扫清风宇。
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
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
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
浩歌出门去,暮色入村坞。
微月半隐山,圆荷争泻露。
相携石桥上,夜与故人语。
明朝入山房,石镜炯当路。
昔照熊虎姿,今为猿鸟顾。
废兴何足吊,万古一仰俯。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鸡鸣:清晨的鸡叫声。寺:寺庙。
亭午:正午时分。
参禅:佛教修行。
暇:空闲时间。
饱食:吃饱饭。
扫:清扫。
清风宇:清凉的屋宇。
香篆:点燃的香。
烟缕:袅袅上升的烟雾。
石泉:山泉水。
紫笋:紫色的竹笋茶。
轻乳:轻盈的泡沫。
暮色:傍晚的天色。
村坞:村庄。
微月:朦胧的月亮。
圆荷:圆圆的荷叶。
泻露:滴落露珠。
石桥:石头建造的桥。
故人:老朋友。
石镜:石制镜子。
炯:明亮。
当路:在路上。
昔照:昔日的光辉。
熊虎姿:雄壮的姿态。
猿鸟顾:被动物所忽视。
废兴:兴衰。
吊:哀悼。
仰俯:抬头低头,指历史长河。
翻译
鸡叫时离开余杭,抵达寺庙已是正午。还没来得及参禅,先吃饱饭是首要任务。
一生睡眠不足,此刻急切清扫清凉的屋宇。
关门后万物静止,香烟袅袅升起。
醒来后煮山泉,紫笋茶泛出轻盈的泡沫。
傍晚洗浴完毕,稀疏的头发数得清楚。
高声歌唱出门,暮色渐入村庄和田野。
微月半藏在山中,圆圆的荷叶竞相滴落露珠。
一起走在石桥上,夜晚与老友交谈。
明天我将进入山房,石镜明亮地映在路上。
过去的辉煌如今只能看作熊虎的影子,而今只被猿鸟所顾盼。
兴衰更替无需哀叹,历史长河中人类只是短暂的一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净土寺的生活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行为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禅意境界。
开篇“鸡鸣发馀杭,到寺已亭午”迅速勾勒出诗人清晨来到寺院的场景,其中“馀杭”指的是古代江南一带的地方名,而“亭午”则暗示了一种悠闲自在的时光。
紧接着,“参禅固未暇,饱食良先务”表明诗人对于禅修的专注和对饮食的重视,这里体现了佛家修行中的平等观念,即使是饮食也是一种功夫。
“平生睡不足,急扫清风宇”则显示了诗人平日对夜晚的珍惜,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打理。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整洁,更是精神世界的澄清。
“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图景,其中“闭门”意味着与世隔绝,“群动息”则是万物皆归于沉寂,而“香篆”和“烟缕”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禅意。
“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中,“烹石泉”表现了一种超脱物质的境界,即使是水也能像石头一样被烹饪,而“紫笋发轻乳”则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好。
“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表明诗人在晚上沐浴后,对自己衰老的头发进行了反思,这里流露出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禅悟。
“浩歌出门去,暮色入村坞”则是诗人走出寺院,踏上归途时的一种自在放逸,其中“浩歌”表现了一种胸襟阔远的情怀,“暮色入村坞”则描绘了时间流转和空间的静谧。
“微月半隐山,圆荷争泻露”中,“微月半隐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夜晚景象,而“圆荷争泻露”则生动地表现了荷叶间水珠滚落的情趣。
“相携石桥上,夜与故人语”表达了诗人与旧友在石桥上的夜谈,这里的“相携”传递了一种深厚的友情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明朝入山房,石镜炯当路”则是第二天清晨诗人再次进入山中小屋准备禅修,“石镜”象征着心灵的澄清,而“炯当路”则强调了这份澄清如同一面照亮道路的明镜。
最后,“昔照熊虎姿,今为猿鸟顾”和“废兴何足吊,万古一仰俯”是诗人对自己过去与现在的一种反思和自嘲。昔日之勇猛如同熊虎,如今却变得柔弱如猿鸟;而对于世事的兴衰,诗人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认为这些都不足挂齿,只是万古长河中的一瞬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佛学修行中的悟性和禅意,以及对于生命、时间与世事的一种超然和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