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入雠敌,秖以兴骂讥
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
兴废属之天,事岂尽乖违。
传闻入雠敌,秖以兴骂讥。
老臣与存亡,高贤死兵饥。
身死名亦灭,义士为伤悲。
哀哀淮西城,万夫甘伏尸。
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
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
稗官杂家流,国风贱妇诗。
成书有作者,起本良在兹。
朝我何所营,暮我何所思。
胸中有茹噎,欲得快吐之。
湿薪烟满眼,破砚冰生髭。
造物留此笔,吾贫复何辞。
鉴赏
这首诗是元好问创作的《学东坡移居八首》中的第五首,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感慨。诗中提到“国史经丧乱”,表达了对国家经历战乱的哀痛之情。接着,“天幸有所归”一句,或许暗含着对历史转折点的期待与希望。
“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两句,表达了对历史记忆可能被遗忘的担忧,强调了记录历史的重要性。接下来,“兴废属之天,事岂尽乖违”则体现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认为兴衰更替有时难以预料,但并非完全违背自然法则。
“传闻入雠敌,秖以兴骂讥”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些事件被错误解读或被敌人利用,导致对真相的误解。而“老臣与存亡,高贤死兵饥”则表达了对忠诚大臣和高尚贤者的敬仰,以及对他们因战争和饥荒而牺牲的哀悼。
“身死名亦灭,义士为伤悲”强调了正义之士即使生命消逝,其精神和事迹仍值得后人铭记和哀悼。最后,“哀哀淮西城,万夫甘伏尸”可能描绘了淮西城的悲惨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田横巨擘耳,犹为谈者资”通过引用田横的故事,说明即使是历史上的人物,也可能成为后世谈论的话题。而“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表明诗人决心记录历史,即使面对困难也不隐瞒事实。
“稗官杂家流,国风贱妇诗”可能批评了那些不重视历史记录的人,将他们与轻视国风和妇女诗歌的人相提并论。接下来,“成书有作者,起本良在兹”强调了历史记录者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朝我何所营,暮我何所思”表达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历史和未来的深沉思考。“胸中有茹噎,欲得快吐之”则表达了内心的压抑和渴望释放的情感。
“湿薪烟满眼,破砚冰生髭”描绘了诗人写作时的环境和状态,暗示了创作过程的艰辛与专注。“造物留此笔,吾贫复何辞”表达了诗人对能够留下文字记录历史的感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生活的贫困并不在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性、道德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记录历史重要性的强烈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