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前事远,更结后人难
出处:《东林作寄金陵知己》
唐 · 齐己
十八贤真在,时来拂榻看。
已知前事远,更结后人难。
泉滴胜清磬,松香掩白檀。
凭君听朝贵,谁欲厌簪冠。
已知前事远,更结后人难。
泉滴胜清磬,松香掩白檀。
凭君听朝贵,谁欲厌簪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十八贤:指十八位德高望重的贤者。时来:时而,偶尔。
拂榻:打扫床榻,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前事远:过去的事件已经久远,难以触及。
更结后人难:进一步说明后人难以达到前辈的成就或境界。
泉滴:泉水滴落的声音。
清磬:寺庙中清脆的磬声,比喻声音清澈悦耳。
松香:松树的香气。
白檀:檀香木,这里指寺庙中的香气。
凭君:请求对方。
朝贵:朝廷中的权贵。
厌簪冠:厌倦官场生活,不愿意佩戴官帽(簪)和礼服(冠)。
翻译
十八位贤者确实在此,时而前来打扫床榻观看。已然明白往事已遥远,更觉得后人难以企及。
泉水滴落胜过清脆的磬声,松树香气掩盖了白檀的香味。
请你倾听朝廷显贵之言,谁愿意厌弃官帽和礼服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自然景观中静坐,回顾往事、感慨时光流转的意境。"十八贤真在"一句,通过对古代贤者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自我精神世界的映照。"时来拂榻看"则是诗人静坐于自然之中,对周遭景物进行观察与感受。
"已知前事远,更结后人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了解以及对未来连接不易的深刻体会。这里的"前事"和"后人"构成了一种时间跨度上的思考,既有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泉滴胜清磬,松香掩白檀"两句,通过对自然声音(泉水声)与自然气息(松木香)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意境。这里的"清磬"和"白檀"都是用来形容声音和香气的清新与纯净,诗人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凭君听朝贵,谁欲厌簪冠"则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愿望。"朝贵"指的是朝廷中的高官显贵,而"簪冠"是古代士人或官员戴在头上的装饰。诗人的提问"谁欲厌簪冠"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于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泊和超然。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山林景象,更通过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传递了一种超越时空、物我两忘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