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工诗或拙文,文高诗或卑全文

工诗或拙文,文高诗或卑

宋末元初 · 方回
道自汉魏降,裂为文与诗。
工诗或拙文,文高诗或卑
香瓯假山序,不妨自一奇。
鲥橘多骨核,乃至肆诋訾。
恭惟陈无己,此事独兼之。
五七掩杜集,千百臻秦碑。
四海紫阳翁,归美岂其私。
所以此虚叟,取为晚节师。

注释

道:传统。
裂:分化。
工诗:擅长写诗。
拙文:不擅长写文章。
香瓯:精致的茶具。
肆诋訾:随意批评。
陈无己:文学家。
杜集:杜甫的诗集。
秦碑:古代的碑刻。
紫阳翁:对某人的尊称。
虚叟:谦称自己为老者。

翻译

诗歌的传统从汉魏时期流传下来,分化为散文和诗歌。
擅长写诗的人可能在写文章上不精,反之亦然,文章可能比诗歌更高级,也可能更低劣。
即使是香瓯假山的序言,也不妨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鲥橘虽然美味,但因其多籽而常被人们批评。
我们尊敬陈无己,他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色。
他在五言和七言诗中对杜甫作品的解读丰富多样,对秦碑的研究也十分深入。
四海皆知的紫阳翁,并非只为自己赞誉。
因此,我将这位虚叟视为晚年学习的榜样。

鉴赏

这是一首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属于《秋晚杂书三十首》中的第22首。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古典文学分门别派的反思,以及对诗文艺术造诣的自我期许和批判。

“道自汉魏降,裂为文与诗。”这里指的是自汉代以来,文学逐渐分化成不同的体裁,如骈文、诗歌等。作者通过这一点出发,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的工拙之辨,以及不同文学形式之间的高下贵贱。

“香瓯假山序,不妨自一奇。”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创新和独特风格的追求,即便是在传统文学的框架内,也要力求有所超越,达到不一样的境界。

接下来的几句,“鲥橘多骨核,乃至肆诋訾。恭惟陈无己,此事独兼之。”则是对那些过分追求形式而失去内容的人进行批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学艺术中平衡和谐的重视。

“五七掩杜集,千百臻秦碑。”这里提及的是历史上的两位文学巨匠——杜甫(五七)与秦观(千百),通过他们作品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学传统的尊崇和学习态度。

“四海紫阳翁,归美岂其私。”这句话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普遍美感的追求,不是为了个人的私欲,而是面向更广泛的人群。

最后,“所以此虚叟,取为晚节师。”这里的“晚节”可能指的是诗人在晚年时期的思考和反省,而“虚叟”则是一种谦虚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这一句,表明了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终身追求,并将这种态度作为晚年的指导原则。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方回对于文学创作、传统与创新、个人风格与普遍美感等问题的一次深刻反思。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主张,也折射出了一种对文学艺术至高无上的追求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