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翻左汉,尚觉寸丹明
出处:《丞相大观文马公先生挽词三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四载咸淳相,艰哉去国情。
极知几事密,或遂好谋成。
董卓徵荀爽,陈桓免晏婴。
为公翻左汉,尚觉寸丹明。
极知几事密,或遂好谋成。
董卓徵荀爽,陈桓免晏婴。
为公翻左汉,尚觉寸丹明。
注释
咸淳:南宋的一个年号。艰哉:艰难困苦。
几事密:许多秘密的事情。
好谋成:巧妙的计划得以实现。
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
荀爽:东汉学者。
陈桓:三国时期的人物。
晏婴: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
左汉:指《左传》,古代史书。
寸丹明:比喻微小却重要的道理。
翻译
四年咸淳年间的情谊深厚,离开国家的路途多么艰难。深深明白许多事情隐秘复杂,或许能因此达成好的计谋。
像董卓征召荀爽那样,陈桓免去了晏婴的职务。
为了公事翻阅《左传》,依然觉得其中的道理鲜明。
鉴赏
这是一首宋末元初诗人方回所作的挽词,用于悼念逝者。诗中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故人的思慕之情。
"四载咸淳相,艰哉去国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四年的时光有着深切的回忆,尤其是离别家乡之痛,感慨万分。"咸淳"可理解为纯厚、诚挚的关系,而"艰哉去国情"则透露出一种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
"极知几事密,或遂好谋成。" 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对于逝者曾经共同承担过一些机密大事,并且这些努力最终得到了成功的回报。这里的"或遂"意味着可能、也许,而"好谋成"则是对过去努力与成就的一种肯定。
"董卓徵荀爽,陈桓免晏婴。" 这两句诗引用了历史上的人物事迹。董卓征召荀爽,陈桓放过晏婴,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待人的宽容与信任。
"为公翻左汉,尚觉寸丹明。"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古人那样,将历史上的伟大事迹再次翻阅,使之更加光彩夺目,就如同珍贵的香料一样显得分外明亮。
整首挽词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对逝者共同经历的缅怀,以及借古人故事表达自己情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