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嗅无相香,舌尝无相食
出处:《诗偈 其一三六》
唐 · 庞蕴
耳闻无相理,眼空不受色。
鼻嗅无相香,舌尝无相食。
身着无相衣,竟随无相得。
心静越诸天,神清见弥勒。
十方同一乘,无心记南北。
鼻嗅无相香,舌尝无相食。
身着无相衣,竟随无相得。
心静越诸天,神清见弥勒。
十方同一乘,无心记南北。
注释
耳:耳朵。闻:听到。
无相理:没有固定的道理。
眼:眼睛。
空:不执着。
色:色彩。
鼻:鼻子。
嗅:闻到。
无相香:没有特定的香气。
舌:舌头。
尝:品尝。
无相食:没有具体的实物。
身:身体。
着:穿着。
无相衣:没有固定形式的衣服。
随:跟随。
无相得:无相的境界。
心:内心。
静:平静。
越:超越。
诸天:世俗的天空。
神清:精神清澈。
弥勒:弥勒佛。
十方:四方。
同一乘:一样的教义。
无心:无需心念。
记:区分。
南北:南北界限。
翻译
耳朵听到的没有固定的道理,眼睛看到的不执着于任何色彩。鼻子闻到的没有特定的香气,舌头品尝的没有具体的实物。
身上穿着没有固定形式的衣服,最终跟随的是无相的境界。
内心平静超越世俗的天空,精神清澈能见到弥勒佛。
来自四方的教义都是一样的,无需区分南北的界限。
鉴赏
这首诗歌咏的是佛家禅定之境,通过对五官感受的否定来表达超脱世俗、达到心灵清净状态的境界。每句都以“无相”开头,强调了对色香味触等感官体验的超越,进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澄明。
“耳闻无相理”,表达了对声音的超然,不再受世间是非之干扰。
“眼空不受色”,则是说眼睛不再被五彩斑斓所迷惑,视觉世界已被超越。
“鼻嗅无相香”、“舌尝无相食”同样指出对香味与滋味的脱离,不再被物质享受束缚。
“身着无相衣”,则更进一步表达了对世俗装饰、外在形式的超然。
“竟随无相得”,是说通过这样的修行,终于获得了一种超越世间束缚的自由。
接下来的“心静越诸天,神清见弥勒”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纯净,仿佛能洞察一切,甚至能够窥见佛教中的弥勒菩萨。
最后,“十方同一乘,无心记南北”则表达了一种对宇宙万物本质相同、无需分别的心境,连方向也不再分辨,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