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俗自无闻,此音初不亡
出处:《奉和族祖紫岩翁谩兴十首 其三》
宋 · 汪炎昶
铿锵国风始,孰云堕微茫。
祇今寂寥中,满耳犹洋洋。
聋俗自无闻,此音初不亡。
祇今寂寥中,满耳犹洋洋。
聋俗自无闻,此音初不亡。
注释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有力。国风:指中国传统音乐或文化风格。
微茫:模糊不清,难以捉摸。
寂寥:寂静空旷,形容环境或心境。
洋洋:形容声音宏大或丰富。
聋俗:指对某种事物无知或不敏感的人群。
亡:消失,这里指声音并未消失。
翻译
激昂的国风从何开始,谁说已陷入迷茫。如今在寂静之中,满耳都是宏大的声响。
凡俗之人听而不闻,但这声音并未消亡。
鉴赏
这是一首宋代诗人汪炎昶的作品,深含哲理。开篇“铿锵国风始,孰云堕微茫”用鲜明、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面,"铿锵"二字形容声音之清脆,如同古代礼乐之音,回荡在耳边。"国风"指的是古代传统的音乐风格,这里的"始"字暗示着一种初始、纯粹状态,而"孰云堕微茫"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飘渺难寻的境界。
接着“祇今寂寥中,满耳犹洋洋”诗人在宁静寂寞之中,依然能听到那种古老而纯粹的声音,这里的"祇今"表明现在的时刻,而"寂寥"则是安静、清净的状态。"满耳犹洋洋"形容这种声音充盈在耳边,如同江河之水不断流淌。
最后“聋俗自无闻,此音初不亡”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喧嚣与真理相悖离的感慨。"聋俗"指的是那些听不见、看不见真理的人们,他们被世俗蒙蔽,无法领略到这种美好的声音。而"此音初不亡"则是诗人对于这种古老而美好的声音充满信心,它不会消逝,只是被大众所忽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和怀念,以及对于当下世俗之声的超然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