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高迥处,非复河卫间
出处:《登永寿寺舍利塔望岱岳太行》
清 · 愈?
南帆越千里,刺眼无寸山。
一登高迥处,非复河卫间。
乃知宝王刹,嵽嵽俯四寰。
手挥白日冷,足蹑青云闲。
天龙与天马,宛在户牖跧。
双鬟一朝尽,黛色如可攀。
直疑飞鸟外,足以恣往还。
昔贤已自诧,况我尘土颜。
一登高迥处,非复河卫间。
乃知宝王刹,嵽嵽俯四寰。
手挥白日冷,足蹑青云闲。
天龙与天马,宛在户牖跧。
双鬟一朝尽,黛色如可攀。
直疑飞鸟外,足以恣往还。
昔贤已自诧,况我尘土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永寿寺舍利塔远眺时的壮丽景象。首句“南帆越千里,刺眼无寸山”展现了航船长途跋涉后视野开阔,连绵的山脉都显得微不足道。接着,“一登高迥处,非复河卫间”表达了诗人登高后的豁然开朗,感觉自己超脱于寻常地域之外。
“乃知宝王刹,嵽嵽俯四寰”赞美了永寿寺舍利塔的雄伟壮观,仿佛俯瞰着整个世界。诗人笔下的塔顶,如同“手挥白日冷,足蹑青云闲”,具有超凡的气势和宁静的意境。接下来,诗人运用“天龙与天马”和“户牖跧”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塔的神秘与崇高。
“双鬟一朝尽,黛色如可攀”描绘了山峰的秀美,暗示着攀登的可能性,而“直疑飞鸟外,足以恣往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翱翔的向往。最后,诗人以“昔贤已自诧,况我尘土颜”收尾,既表达了对前人赞誉的认同,也流露出对自己身处尘世的谦逊。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登塔远眺时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景观的深深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