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圮王迹,吾道嗟沦幽
出处:《赠方西樵》
明 · 王渐逵
西周圮王迹,吾道嗟沦幽。
管晏自成书,桓文复攘脩。
至今功利波,浸润不可收。
达士耀以夸,愚者窃其流。
寥寥二千载,世儒事搜求。
未探东鲁津,已陟齐晋丘。
迷锢既已深,和扁无良谋。
燕石自珍媚,但见识者羞。
管晏自成书,桓文复攘脩。
至今功利波,浸润不可收。
达士耀以夸,愚者窃其流。
寥寥二千载,世儒事搜求。
未探东鲁津,已陟齐晋丘。
迷锢既已深,和扁无良谋。
燕石自珍媚,但见识者羞。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诗人王渐逵在《赠方西樵(其二)》中,通过对比西周的兴盛与后来的衰败,以及管仲、晏婴等贤臣的著述与春秋时期的霸业,揭示了道德与功利之间的冲突。他指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道德观念逐渐被功利主义所侵蚀,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达士耀以夸,愚者窃其流。”这两句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高明之士炫耀自己的道德修养,而愚昧之人则盲目追求功利。这种现象在诗人看来,是社会道德沦丧的根源之一。
“寥寥二千载,世儒事搜求。”诗人感叹两千年来,世间的学者都在努力探索道德与功利之间的平衡,但成效甚微。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
“未探东鲁津,已陟齐晋丘。”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东鲁津和齐晋丘分别代表儒家文化和春秋霸业,诗人认为,如果未能深入理解并传承儒家文化,就难以避免道德沦丧的命运。
最后,“燕石自珍媚,但见识者羞。”诗人以燕石比喻那些表面光鲜、实则无用的事物,讽刺了世人对功利的盲目追求。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真正见识者的敬意,即那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坚守道德原则的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道德与功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保持道德的纯洁性,防止其被功利主义侵蚀。它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道德困境,也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