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春初,白虹乃亘天
如何正春初,白虹乃亘天。
我行山塘晓,见之不敢言。
知天爱吾君,修德以祈年。
阴气日云盛,履霜终冰坚。
况今民已穷,南北多颠连。
婺妇不恤纬,杞人空忧煎。
气运有循环,匡济当图先。
作诗告有位,无得泄泄焉。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缜创作,名为《立春后二日晓行山塘驿见白虹》。诗中描绘了诗人于立春之后的清晨,在山塘驿站行进时,意外目睹了白虹横贯天际的奇观。诗人对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敬畏之情,并将其与天道、人事相联系,探讨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关联。
首句“天道信高远,垂象亦显然”,开篇即表达了对天道的崇敬和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接下来,“如何正春初,白虹乃亘天”则描述了白虹在春季初现的景象,暗示着自然界的奇妙与不可预测性。
诗人接着在“我行山塘晓,见之不敢言”中,以第一人称视角,描绘了自己亲眼目睹白虹后的震惊与沉默,表现了面对自然奇观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随后,“知天爱吾君,修德以祈年”一句,将自然现象与君主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暗示了通过个人的道德修为可以祈求国家的繁荣与安定,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阴气日云盛,履霜终冰坚”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社会的阴暗面比作逐渐增强的阴气,而最终的结果则是如同履霜成冰般不可避免地走向严酷。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
“况今民已穷,南北多颠连”进一步点明了社会现状的艰难与动荡,强调了民众生活的困苦以及南北地区的连绵不断的苦难。
“婺妇不恤纬,杞人空忧煎”引用了两个典故,婺妇与杞人分别象征着对现实问题的不同态度:婺妇可能指那些忽视或不关心社会问题的人,而杞人则代表了过度担忧未来的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中不同群体反应的观察与思考。
最后,“气运有循环,匡济当图先”指出自然和社会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强调了在面对困难时应积极寻求解决之道,预示着希望与变革的可能性。
“作诗告有位,无得泄泄焉”则以诗人自身为例,呼吁那些有权势之人应当关注社会的疾苦,不能放任不管,表达了对社会公正与责任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与敬畏,更深入探讨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以及个人在其中的责任与期望,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