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可攻心事好,底教生死不荣哀
出处:《参政宣献楼公挽歌辞 其二》
宋 · 史弥宁
子公书问走舆台,公独山林挽不回。
人道旬瑜须径去,谁知李泌却重来。
传芳谢砌芝兰粲,在处膺门桃李开。
无愧可攻心事好,底教生死不荣哀。
人道旬瑜须径去,谁知李泌却重来。
传芳谢砌芝兰粲,在处膺门桃李开。
无愧可攻心事好,底教生死不荣哀。
注释
子公:对某人的尊称。公:对人的尊称。
书问:写信询问。
走舆台:打听消息。
独:单独。
挽不回:挽留不住。
旬瑜:虚构人物,可能指有才之人。
径去:直接离去。
谁知:出乎意料。
李泌:历史人物,此处可能是借代。
却:转折。
传芳:流传美好的名声。
谢砌:家中的台阶。
芝兰:比喻贤德之士。
粲:繁盛。
膺门:门前,引申为家门。
桃李:比喻学生或后辈。
开:开放,形容声誉广布。
无愧:问心无愧。
可攻心事:值得信赖的行为。
好:美好。
底教:何以,为什么。
生死:生与死。
不荣哀:不会感到悲哀。
翻译
子公写信询问近况,唯公独自隐居不愿离开山林。人们都说旬瑜应当直接离去,谁知李泌却又意外归来。
他的美德在家中如芝兰盛开,无论何处都能赢得人们的敬爱。
他无愧于心,行事正直,即使面临生死,也无所畏惧,不会感到悲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参政宣献楼时的感慨。开篇“子公书问走舆台,公独山林挽不回”两句,设定了情境,官员询问关于行走的轿台,而他自己却沉浸于山林之中,不愿回归现实。
“人道旬瑜须径去,谁知李泌却重来”表达了一种宿命论,人们都说应该直截了当地前进,但历史上的李泌却选择了退隐,这里可能是在比喻自己或某种情况下的选择。
“传芳谢砌芝兰粲,在处膺门桃李开”这两句描写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花香四溢,传递着美好的气息,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最后,“无愧可攻心事好,底教生死不荣哀”则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肯定和安慰,表达了对自己所做选择的无悔,以及面对生命起伏时的心态自如,不为虚名所累。整首诗通过山林、花香等意象,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