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
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
晨光与麦齐,晶瑩缀寒露。
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
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
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
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
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邠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变迁,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首句“茫茫古豳土,直接陇西路”,开篇即以广阔无垠的邠州大地引入,与陇西相连,展现出一片辽阔的景象。接着,“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则点明了时间背景,正值蚕月,诗人前来访问,清晨出行,未等到天亮便启程,体现了对地方风物的细致观察和对时间的敏感把握。
“晨光与麦齐,晶莹缀寒露”描绘了清晨麦田的景象,晨光与麦穗相映成辉,寒露点缀其间,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而“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则通过月光下的枣林,暗示了曾经的桑树栽种之地,引人遐想。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表达了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国家治理应首先重视农业生产,确保百姓衣食无忧。接下来,“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则反映了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知识更新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将视角拉回历史,感叹人类居住方式的变迁,从原始的穴居到后来的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而“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则描绘了高原上的荒凉景象,日出时分,不见人烟,只有广阔的高原与交错的山丘。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则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只有水源充足的地方才能聚集人口,形成繁荣的社区。随后,“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描述了河流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尘雾弥漫的景象,反映出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表达了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指出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东迁移,而上天似乎不再关注西部地区的发展。最后,“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强调了历史的变迁,昔日的雍州已非往昔模样,八条河流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形态。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则以沧海桑田的比喻,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忧虑。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