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会岂有极,祇恐元气弱
出处:《寿懒庵赵先生十首 其六》
宋 · 陈元晋
王气郁东南,兵尘莽关洛。
事会岂有极,祇恐元气弱。
折冲樽俎馀,欠着一谔谔。
如公胡不归,儒用鲁何削。
事会岂有极,祇恐元气弱。
折冲樽俎馀,欠着一谔谔。
如公胡不归,儒用鲁何削。
注释
王气:帝王的气象或国家的兴盛之气。兵尘:战争带来的尘土,象征战乱。
事会:历史的际遇或时机。
元气:指国家或人民的精力、生命力。
折冲樽俎:指在酒席间谈判,解决争端。
谔谔:直言敢谏。
如公:像您这样的贤能之人。
儒用鲁何削:为什么儒家学说在鲁地(古代鲁国,以儒家文化著称)受到削弱。
翻译
帝王之气充盈在东南方,战争的尘埃弥漫在关洛地区。历史的机遇难道有极限?只担心国家元气日益衰弱。
在外交场合还能从容应对,但缺少直言进谏的声音。
像您这样的人才为何不回归,儒家学说为何受到削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元晋为赵先生所作的寿诗之一。诗中表达了对赵先生才智的赞赏以及对时局的忧虑。"王气郁东南"描绘了东南地区蕴含的宏大气象和潜在的王者之气,暗示赵先生可能在这一区域有着重要影响力。"兵尘莽关洛"则反映了战乱频繁、局势动荡的现实,"事会岂有极"表达了对未知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人担忧国家元气(即国力)可能因战乱而衰弱,"祇恐元气弱"流露出对国家安危的深深忧虑。接下来,"折冲樽俎馀"赞扬赵先生在外交场合中的智慧与才能,"欠着一谔谔"则希望他能直言敢谏,为朝廷带来更为激进的声音。
最后两句"如公胡不归,儒用鲁何削",以反问的方式,期待赵先生能够回归文教,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道德力量来提升儒学的地位,使儒家之道不至于被削弱。
整首诗通过赞美赵先生的同时,也寓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才的呼唤,体现了宋代理学士人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