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名净行达理闱,振锡携瓶出翠微
出处:《送崇教大师南归》
宋 · 陈尧叟
能名净行达理闱,振锡携瓶出翠微。
恩重冕旒曾召对,情高云鹤却同归。
会思莲社寰中结,杯泛潮风海上飞。
不是清时未陈力,便堪随去扫岩扉。
恩重冕旒曾召对,情高云鹤却同归。
会思莲社寰中结,杯泛潮风海上飞。
不是清时未陈力,便堪随去扫岩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能:能力。净行:清净的行为。
达理闱:学界,学问之境。
振锡:持锡杖出行,佛教徒象征修行。
翠微:青翠的山峦。
恩重:恩德深厚。
冕旒:古代帝王的冠冕,象征皇权。
召对:召见问答。
同归:一同追求。
莲社:佛教社团,以莲花比喻清净。
寰中结:全世界的聚会。
杯泛:举杯共饮。
潮风海上飞:如潮水般的风带着酒杯在海上飘荡。
清时:太平盛世。
陈力:施展才能。
扫岩扉:打扫山林小屋,隐居。
翻译
能以清净行为闻名于学界,手持锡杖和水瓶走出青翠山峦。恩德深重,他曾被皇帝召见问答,情感高尚如云鹤般追求自由。
他期待着在全世界的莲社中相聚,举杯共饮,如同潮风带着酒杯在海上飞翔。
并非是在太平盛世没有施展才能,而是他可以选择追随内心,隐居山林扫门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尧叟为崇教大师南归所作的送别诗。首句“能名净行达理闱”赞扬大师德行高尚,通晓佛法,有着深远的智慧。次句“振锡携瓶出翠微”描绘大师手持锡杖,提着水瓶,从青翠山色中离去的形象,富有禅意。
第三句“恩重冕旒曾召对”表达了皇帝对大师的器重,他曾被召见并进行过深度交谈,显示出大师的非凡地位。然而,“情高云鹤却同归”又暗示大师选择超脱世俗,与白云仙鹤为伴,回归自然。
“会思莲社寰中结”提到大师可能参与过的莲社,这代表了僧侣们的修行团体,而“杯泛潮风海上飞”则以海上的杯影和潮风,象征大师的行程将越过广阔的海域,意境深远。
最后两句“不是清时未陈力,便堪随去扫岩扉”表达了诗人对大师在清明盛世未能施展才华的惋惜,同时也赞赏大师选择隐逸山林,过着简朴生活的决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崇教大师的高尚品质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大师南归的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