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三让兮不渡江东,江东吴越地未空全文

三让兮不渡江东,江东吴越地未空

出处:《乌江吊项王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力拔山兮天下雄,气盖世兮乃无终。
王以天下兮三让,不然汉高无大风。
一让兮不杀沛公,鸿门不追至军中。
始驱除兮终拱手,禅授之德真重瞳。
再让兮不都关中,天府捐弃咸阳宫。
故乡彭城不忍舍,鸿沟为界来相攻。
三让兮不渡江东,江东吴越地未空
八千子弟倘复起,夫差句践霸可同。
江涛怒兮水倒立,大野吹兮多落枫。
时不利兮骓一蹶,天之亡我命当穷。
死生与虞同一命,蛾眉血兮溅衣红。
王多情兮不负季,视季亦与虞兮同。
还定三秦忽失约,季负王兮季非忠。
不杀义帝季亦杀,三军缟素欺愚蒙。
英雄岂必皆好信,势便逐利如转蓬。
三杰不言复雠事,董公遮道计殊工。
吴芮不杀王不服,弑君之贼乃有躬。
义帝无后汉不立,汉之寡恩诚不聪。
英雄成败两不义,谁言天授非人功。
吁嗟,谁言天授非人功。

鉴赏

这首诗《乌江吊项王》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项羽的追思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英雄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开篇即以“力拔山兮天下雄,气盖世兮乃无终”两句,描绘了项羽的勇猛与豪气,然而“无终”二字暗示了其最终的悲剧结局。接着,诗人通过“王以天下兮三让”这一段,展现了项羽三次放弃称王的机会,这不仅体现了他的仁慈与谦逊,也预示了他未能把握时机,错失统一天下的良机。

“一让兮不杀沛公,鸿门不追至军中”、“再让兮不都关中,天府捐弃咸阳宫”、“三让兮不渡江东”,这三句分别描述了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放弃了定都关中的机会,以及最终没有回到江东,这些决策最终导致了他失败的命运。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项羽的仁慈与刘邦的狡猾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表达了对项羽未能坚持到底的遗憾。

“三杰不言复雠事,董公遮道计殊工”这一句,提到了张良、范增和陈平三位智谋之士,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复仇,但他们的计策却间接影响了项羽的命运。这反映了英雄之间策略与智慧的重要性。

最后,“吴芮不杀王不服,弑君之贼乃有躬”一句,强调了吴芮的明智之举,没有杀害项羽,避免了弑君的恶名,而“义帝无后汉不立,汉之寡恩诚不聪”则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即使项羽成功,也难以改变汉朝建立的事实,因为历史的进程并非完全由个人意志决定。

整首诗通过对项羽一生的回顾,探讨了英雄与命运、仁慈与决断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诗人的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项羽英姿的敬仰,也对其命运的同情与反思,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