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彼王为仁惠,老幼渡海人成行
推门入室验病人,瘦黑肥黄皆药之。
食药而死须湔肠,剖腹看脏浇以汤。
食药不死病在床,驱入病院身频量,以身短长量药方。
十人入院九人僵,僵者闻之火彭彭。
闻说台北路,健者出行弱者藏。
不知彼王为仁惠,老幼渡海人成行。
鉴赏
这首诗《公医行》由清代诗人洪繻创作,通过描绘医生在医疗过程中的种种行为,揭示了当时医疗体系的某些问题与社会现象。
首句“东人以官来作医”,点明了医生的身份和职业背景,暗示他们可能并非出于对医学的热爱或专业素养,而是因为某种外在因素(如官职)而从事医疗工作。接着,“生者、死者医不知”一句,表达了医生在面对生命时的无力感,无论是活人还是逝者,他们似乎都难以准确判断和处理。
“推门入室验病人,瘦黑肥黄皆药之。”描述了医生进入病人家中,不分病人身体状况的差异,一概施以药物治疗。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医生的草率和不专业,也反映了当时医疗资源的匮乏和治疗方法的单一。
“食药而死须湔肠,剖腹看脏浇以汤。”这两句进一步揭露了医疗过程中的残酷和不人道。在药物治疗无效导致病人死亡后,医生甚至会进行开膛破肚的手术,直接清洗肠胃,这种做法不仅残忍,而且缺乏科学依据。
“食药不死病在床,驱入病院身频量,以身短长量药方。”当药物治疗未能使病人康复时,他们被送入医院,医生通过测量病人的身高来决定用药量。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基于某种逻辑,但实际上反映了医疗知识的局限性和对病人体重、身高等生理指标的过度依赖。
“十人入院九人僵,僵者闻之火彭彭。”这句话描述了医院内病患的高死亡率,以及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人们对于医院的恐惧和不满情绪高涨。
“闻说台北路,健者出行弱者藏。”这表明了社会上对于健康与疾病的不同态度,强者选择离开,而弱者则隐藏起来,避免成为不幸的一部分。
“不知彼王为仁惠,老幼渡海人成行。”最后一句提出了一个反问,质疑那些所谓的“仁政”是否真正惠及民众,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人们为了逃避疾病的困扰,不惜跨越大海,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整体而言,《公医行》通过对医疗过程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医疗体系的不完善、医生的专业素质低下以及社会对医疗问题的普遍担忧。诗中流露出对人性、社会和医疗伦理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