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
宋 · 苏轼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
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
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
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
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
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
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
注释
丛林:广袤的森林。法嗣:佛法的后代,指僧侣弟子。
横枝:旁逸斜出的树枝。
石头路:艰难的山路。
玉版师:比喻德高望重的禅师。
柏树子:柏树籽,可能暗指禅修者。
箨龙儿:竹笋的别称,象征新生和希望。
瓦砾:废弃的砖瓦,象征过去的遗迹。
此君:对竹子的尊称,也指有学问的人。
翻译
丛林深邃百丈长,法脉分支繁茂生。哪怕山路多崎岖,也要前来拜玉师。
暂借柏树为媒介,询问竹笋幼童期。
瓦砾尚能述往昔,这智慧怎能无识?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禅诗,诗中描述了与一位名为器之的高僧的交流和对他的赞誉。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这里以树木比喻佛法的传承和发展,丛林指的是茂密的森林,比喻禅门的法脉;百丈则形容其深远和广大;法嗣是指禅宗的师承关系,横枝则象征着法脉的繁盛与多样。
“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这两句表达了对器之师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敬意。石头路形容的是禅修的道路崎岖而困难,而来参则是指来寻访和学习;玉版师则是对器之的尊称,表示其德高望重,如同玉一般珍贵。
“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这两句诗则表现了与器之在自然环境中交流的场景。柏树子可能指的是柏树下修禅的僧侣,而箨龙儿则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可能是对某类生物或自然现象的一种戏谑式称呼。
“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器之师傅的赞赏和不解。瓦砾指的是碎石小砾,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也能被器之所开示,显示出其深厚的禅理;而“此君那不知”则可能是一种谦逊或自嘲,也有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器之师傅境界的钦佩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