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
出处:《毋忽诗》
宋 · 周端臣
毋忽咫尺水,中恐有伏龙。
毋忽寻丈山,中恐有毒虫。
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
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
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童。
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
周室八百年,成于垂钓翁。
毋忽寻丈山,中恐有毒虫。
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
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
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童。
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
周室八百年,成于垂钓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咫尺:极近的距离。伏龙:蛟龙或隐秘的危险。
寻丈:大约一丈的距离。
毒虫:可能的危险生物。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欺:欺骗。
盲聋:比喻不能感知外界的人。
审密:仔细检查。
闇室:暗室,比喻不易察觉的地方。
几微:细微之处。
敌国:潜在的敌人。
奴童:幼小的仆人,比喻弱小但可能带来威胁的力量。
不可忽:不可轻视。
穷:尽头,穷尽。
成于:建立于。
垂钓翁:指姜太公,以垂钓等待时机而闻名。
翻译
不要忽视近在咫尺的水域,可能隐藏着蛟龙。同样,不要轻视看似寻常的山峦,里面可能潜藏毒虫。
因此古代的君子,从不敢欺骗盲人和聋哑人。
他们仔细审查言辞,即使在暗室中也保持警惕。
一点点的懈怠都可能导致防备不足,敌国可能由幼童崛起。
事情本就不可忽视,道理更是无穷无尽。
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就是从一位垂钓的老者开始建立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端臣的《毋忽诗》,以警示人们不要轻视看似微小的事物,因为其中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首句“毋忽咫尺水”和“毋忽寻丈山”强调即使是最短的距离或最寻常的山川,都可能潜藏危险,如伏龙(可能指蛟龙)和毒虫。接下来,诗人通过“是以古君子,不敢欺盲聋”来比喻,告诫人们连古代的君子都不敢欺骗那些无法察觉的人,暗示了谨慎的重要性。
诗中“审密言语间,戒谨闇室中”进一步强调了言行的细致与慎重,即使是细微的言辞和在暗处的行为也不能掉以轻心。诗人以“几微怠所防,敌国起奴童”警示,哪怕是一点点的松懈,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让敌人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崛起。
最后,诗人以“事固不可忽,理亦不可穷”总结全诗,强调无论事情大小,道理都要深究到底,以此来维护稳定和安全。结尾提到周朝八百年的兴衰,以“成于垂钓翁”的典故,寓意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可能决定国家的命运,从而再次强调了“毋忽”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教于警,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可轻忽任何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