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全文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

唐 · 张九龄
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
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
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拼音版原文

chídàodāngshǎnchénshīwènguófēng
chuānyuánsānjìnbiéjīndàiliǎngjīngtóng

hòu殿diànhánguānjìnqiánjīngquēsāitōng
xíngkànluòyángguāngjǐngtiānzhōng

注释

驰道:古代专供帝王车马行驶的道路。
河陕:黄河之滨,指黄河岸边的地区。
陈诗:呈献、吟诵诗歌。
问国风:通过诗歌探究国家的风俗民情。
川原:河流与平原,泛指地理风貌。
三晋: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合称,此处指代这一地域。
襟带:喻指地理位置上的连结、关联,如同衣襟与腰带相互衔接。
两京:指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此处泛指国家的两大中心。
后殿:指随行的队伍中居于后方的部分。
函关:即函谷关,古时重要关隘,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
尽:到达尽头,穿越过去。
前旌:指队伍前方的旗帜,象征行进的方向。
阙塞:边塞的城门或关隘。
行看:行走中观看,边走边看。
洛阳陌:洛阳的大街小巷。
光景:风光景色。
丽:美丽,秀丽。
天中:天际之中,指天空与大地交接之处,形容景象壮美、高远。

翻译

驰骋的道路横跨黄河之畔,我以诗歌探寻国家的民风。
这片土地自古便是三晋之地,如今依然如衣襟纽带般连接着东西两京。
随行队伍已穿越函谷关的尽头,前方旗帜已指向边塞的通道。
行进间展望洛阳的大街,那里风光绚丽,宛如镶嵌在天际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者在陕州行进的景象,通过对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山河之美以及悠久文化传统的赞美之情。诗中“驰道当河陷”一句,设定了旅途所至之地,即陕州一带,这里的“驰道”指快速行进的道路,也隐含着急促奔波之感。

接着,“陈诗问国风”则显示出诗人对于历史文化的追寻和探究,他通过吟咏古人诗词来询问和领略这片土地上的民族风貌,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学养,也反映了他对文化传承的尊重。

“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中,“川原三晋别”可能指的是山川原野中的三晋(晋国古地),这里的“别”字有离别之意,表达了旅人对这块土地的依恋。而“襟带两京同”则是说尽管身处不同的城市(襟带,指边缘或连接之意),但心中所系的是同一片天下,因此这里的“同”字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统一国家的向往。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则描绘了一种从关隘严守到开阔视野的转换,“后殿函关尽”可能暗示了某种结束或完成,而“前旌阙塞通”则表达了一种向前看、期待未来之情。

最后,“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一句,则是诗人在旅途中所见的美好风光,其中“洛阳陌”指的是古都洛阳城外的小路或田野,而“光景丽天中”则形容了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和谐的天地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行程中的所见所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的眷恋之情,以及他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