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无着云无踪,一尘不染诸缘空
出处:《为广上人赋归云山房》
明 · 林鸿
道山老禅七十馀,闭门不出祇园居。
心将明月同清净,迹比閒云能卷舒。
萧散浮云閒更閒,因风也或到人间。
晴教海上千峰出,暝与天边一鹤还。
归云寂寂山房暝,明月苍苍僧入定。
禅心无着云无踪,一尘不染诸缘空。
山中有僧人不闻,世上流俗徒纷纷。
愿为松下小童子,閒与高僧扫白云。
心将明月同清净,迹比閒云能卷舒。
萧散浮云閒更閒,因风也或到人间。
晴教海上千峰出,暝与天边一鹤还。
归云寂寂山房暝,明月苍苍僧入定。
禅心无着云无踪,一尘不染诸缘空。
山中有僧人不闻,世上流俗徒纷纷。
愿为松下小童子,閒与高僧扫白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逾七旬的老禅师在祇园中闭门修行的生活状态,以“道山老禅”作为开篇,形象地展现了禅师的超然脱俗之境。诗中通过“心将明月同清净,迹比閒云能卷舒”两句,生动地刻画了禅师心灵的纯净与行为的自由,如同明月般清澈,又如闲云般随风飘逸。
接着,“萧散浮云閒更閒,因风也或到人间”进一步展现了禅师生活的自在与超脱,即使在人间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而“晴教海上千峰出,暝与天边一鹤还”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了禅师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邃,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归云寂寂山房暝,明月苍苍僧入定”描绘了夜晚山房中禅师入定的场景,月光下的山房显得格外寂静,禅师的心灵仿佛与宇宙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禅心无着云无踪,一尘不染诸缘空”强调了禅师内心的纯净与超脱,没有任何执着与束缚,一切缘起缘灭,皆为空相。
“山中有僧人不闻,世上流俗徒纷纷”对比了山中禅师的宁静与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与外界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禅师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而“愿为松下小童子,閒与高僧扫白云”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希望能够成为山中禅师的弟子,与之共同度过宁静而自由的日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禅师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思想中的清净、自由、超脱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