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飘摇落杯面,漱齿浇胸如嚼冰
疏篱度香竹稍短,寒沙倒影溪流澄。
魁然老株忽骇目,雪鳞矫矫双龙腾。
天公一叱困仆地,掀髯弄爪高曲肱。
长林望断千百株,奋首直欲青云凌。
黎州太守和羹手,十里往看车呼登。
西江破晓郊路净,合簪者谁金兰朋。
欢笑藉草飞大白,行厨载酒多于渑。
风花飘摇落杯面,漱齿浇胸如嚼冰。
湘流之清岘山瘦,千古邂逅一笑兴。
却踏东风急回首,侵夜霜月寒生棱。
入门未坐亟相诧,曰今见之生未曾。
成都胜事多四蜀,我欲问津云水僧。
先生功成早丐身,未老重来醉倚藤。
注释
阳潜升:阳光悄然升起。如酥凝:如酥油般凝结。
疏篱:稀疏的篱笆。
魁然:魁梧的样子。
雪鳞矫矫:雪白的鳞片,形容龙的姿态。
金兰朋:亲密的朋友。
大白:美酒名。
漱齿:用水漱口。
岘山:地名,位于湖南。
侵夜:深夜。
云水僧:云游四方的僧人。
丐身:辞官退隐。
倚藤:醉卧在藤蔓之下。
翻译
春天回归大地,阳光悄然升起,南边的树枝上绽放出如酥的花朵。稀疏的篱笆间,香气从竹子中传出,但竹子略显矮小;寒冷的沙滩映照在清澈的溪流中。
老树魁梧,猛然间令人眼前一亮,仿佛有两条雪鳞般的龙腾空跃起。
天公一声怒吼,老树应声倒下,如同老人扬起胡须,舞动爪子,高举手臂。
在长林中遥望,千百株树木生机勃勃,仿佛要直插青云。
黎州太守的手艺精湛,十里之外都能闻到佳肴的香气,人们乘车前来观赏。
拂晓时分,西江郊外的道路洁净,一同赏景的人们像是金兰好友。
大家欢笑着席地而坐,畅饮美酒,行厨载酒量大过渑池之宴。
风花飘落在杯面上,漱口如饮冰水,清新宜人。
湘江水清澈,岘山峻峭,这样的美景让人不禁开怀大笑。
转身迎着东风,夜晚的霜月寒气逼人,棱角分明。
进门还未落座,人们就惊讶地互相询问,说是从未见过如此景象。
成都的美景数不胜数,我想向云水僧询问更多。
先生功成名就后早早辞官,虽未老去,却重游故地,醉卧藤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人物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开篇“春回九地阳潜升”、“南枝破腊如酥凝”,便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其中,“九地”指的是古代对土地的划分,借以形容春意盎然;“南枝破腊”则形象地表达了梅花在寒冷中绽放的美丽。
接着,“疏篱度香竹稍短”、“寒沙倒影溪流澄”,诗人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春日田园景色,通过“疏篱”、“寒沙”等意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中。
而“魁然老株忽骇目”、“雪鳞矫矫双龙腾”,则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梅花在严冬之后依旧傲立的坚韧与美丽。这里,“魁然”形容树木挺拔不屈,“雪鳞”、“双龙腾”则是对梅花姿态的生动描绘。
以下几句“天公一叱困仆地,掀髯弄爪高曲肱。长林望断千百株,奋首直欲青云凌。”诗人以神话中的天公比喻梅花之傲岸,同时通过对梅树众多、连绵不绝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象的无限向往和赞美。
“黎州太守和羹手,十里往看车呼登。”这里,诗人提及历史人物黎州太守,并以其温文尔雅的手势形容春日游赏之情态,同时,“十里往看”则展示了诗人对美好景致的渴望与追求。
“西江破晓郊路净,合簪者谁金兰朋。”此处,诗人描绘了一幅清晨乡间道路清洁、花香四溢的画面,同时通过“合簪”、“金兰朋”的意象,暗示了诗人们之间的情谊与交往。
接着,“欢笑藉草飞大白,行厨载酒多于渑。”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场春日宴饮之乐,通过“藉草”、“飞大白”的自然景象,以及“行厨载酒”的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们在美好时光中的快乐心情。
“风花飘摇落杯面,漱齿浇胸如嚼冰。”这里,诗人以春日之风轻拂梅花、酒意盈眸的场景,传递出一种恬淡自适的情怀,同时,“漱齿浇胸”则形容了一种清凉而愉悦的感觉。
“湘流之清岘山瘦,千古邂逅一笑兴。”诗人借助湘江与岘山的名胜,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同时,“千古邂逅”则是对过往时光的一种回味与追寻。
以下几句“却踏东风急回首,侵夜霜月寒生棱。入门未坐亟相诧,曰今见之生未曾。”诗人通过对春日东风的描绘,以及夜晚霜月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急迫与珍惜光阴的情感,同时,“入门未坐”、“亟相诧”则展示了诗人们之间的愉快交流。
“成都胜事多四蜀,我欲问津云水僧。”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向往,并通过“问津云水僧”的意象,展现了一种探求与追寻的态度。
最后,“先生功成早丐身,未老重来醉倚藤。”诗人以一种淡然自若的情怀,对待过往功业的超脱态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憧憬,作出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