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全文

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

出处:《和陶示周掾祖谢
宋 · 苏轼
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
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
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
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
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
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
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
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拼音版原文

wényǒuxuéshèqiè怀huáiyuānmíngxīn

shèzàoliǎngshúkuīrén

bāngfēngfāngmiàomàoyóuyīnyīn

xiānshēngzhuànquēsànzhēn

rěnzuòtándàojiēwǎnwén

yǒngyánbǎishìwèipíngshēngqín

jīnguóchéncàilín

yǒngkuìzhòngxiángxiáncānghǎibīn

注释

窃怀:私下里怀着。
渊明:陶渊明(东晋隐士)。
摄衣:整理衣服。
造:前往。
窥户:从窗户窥视。
无一人:空无一人。
邦风:国家风气。
殷因:殷商传统。
先生:教师。
弟子:学生。
臻:到来。
忍饥:忍受饥饿。
晚闻:得知太迟。
百世祀:世世代代的祭祀。
平生勤:一生的辛勤付出。
复何国:又属于哪个国家。
陈、蔡邻:陈国和蔡国(古代诸侯国)。
虞仲翔:虚构人物,象征孤独的学者。
弦歌:弹琴吟唱。
沧海滨:海边,形容偏远之地。

翻译

听说有古老的学舍,我内心对陶渊明般的生活感到欣喜。
我整理衣物前往学堂,却发现门窗紧闭,空无一人。
国家风气正遭受动荡,神庙的祭祀仪式还保留着殷商的传统。
先生的食物已经短缺,学生们也都不再前来。
忍着饥饿坐着谈论学问,感叹我得知这些已是太迟。
希望世世代代的祭祀能铭记,但无法弥补他们一生的辛勤付出。
如今这学舍又属于哪个国家?难道它曾与陈、蔡这样的地方相邻?
我深感惭愧,如同虞仲翔那样,在海边独自弹琴吟唱。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和陶示周掾祖谢》。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学者及其学术精神的怀念与赞赏,以及对于自己不能亲临其境而感到遗憾的情感。

"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 表明诗人听说有一处古老的学府,内心充满了对远古贤人的敬仰和喜悦之情。

"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 描述这种学府已经废弃,门窗破旧,没有人迹,显得非常荒凉。

"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 这里“邦风”指的是古代的风俗习惯,“杞夷”形容风俗未变,“庙貌犹殷因”则表明古庙的遗迹还保留着旧时的痕迹。

"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 “先生”指的是古代的学者,“馔”是食物的意思,这里形容没有了师长的教导和养育;“弟子散莫臻”则说明门下弟子也已经四处离散,没有人继续这样的学问。

"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 表示诗人虽然在饥饿中仍坚持探讨道理,但感叹自己对于这些古代学者和他们的学问了解得太晚了。

"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 “永言”指的是流传后世的话语,“百世祀”是长久的祭祀,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不能为这些古代学者做出贡献而感到遗憾。

"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 诗中提到的“陈、蔡”,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些国家或地域,这里是在询问自己现在所处的是否也是某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方。

"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虞仲”是古代的一位贤者,“翔”指的是他的高尚品格;“弦歌”则是弹奏琴瑟的意思,这里形容诗人在沧海之滨怀念这些古人的风范。

这首诗通过对古学府和古代学者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以及个人对于学问未能及时了解而感到的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