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正逢时,上下宜交泰
出处:《临漳亭观水分得大字》
宋 · 郭祥正
忧民登危亭,注视万里外。
溟濛云气浮,势与江海汇。
苍山恐低沉,况复问畎浍。
禾麻安更论,老稚念颠狈。
蛟鼍自出没,牛马失向背。
雨师恣侵凌,人理亦可罪。
殷殷非雷声,远近屋庐坏。
君臣正逢时,上下宜交泰。
驱云清白日,朗彻照幽怪。
一雨即瀰漫,孰谓乾坤大。
溟濛云气浮,势与江海汇。
苍山恐低沉,况复问畎浍。
禾麻安更论,老稚念颠狈。
蛟鼍自出没,牛马失向背。
雨师恣侵凌,人理亦可罪。
殷殷非雷声,远近屋庐坏。
君臣正逢时,上下宜交泰。
驱云清白日,朗彻照幽怪。
一雨即瀰漫,孰谓乾坤大。
鉴赏
此诗《临漳亭观水分得大字》是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通过描绘在临漳亭上观览江水分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首句“忧民登危亭”,点明诗人因忧虑民众疾苦而登上高处,以俯瞰广阔的天地。接着“注视万里外”一句,展现出诗人视野的辽阔和心怀天下的胸襟。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云气、江海、山峦、禾麻、蛟鼍、牛马等自然景象,以及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生动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无情,同时也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雨师恣侵凌,人理亦可罪”两句,诗人将风雨视为侵凌百姓的“雨师”,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感慨,并暗含对治理者未能妥善应对的批评。随后,“殷殷非雷声,远近屋庐坏”进一步描绘了风雨肆虐的情景,强调了灾害的严重性。
最后,“君臣正逢时,上下宜交泰”表达了诗人对当政者能够把握时机,实现国家安定和谐的美好愿望。“驱云清白日,朗彻照幽怪”则寄托了诗人希望清除社会阴霾,让光明普照的愿望。“一雨即瀰漫,孰谓乾坤大”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力量之大的敬畏,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描绘,更重要的是,它深刻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深思,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