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
出处:《泗州寺》
明 · 王守仁
渌水西头泗洲寺,经过转眼又三年。
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
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
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
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
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
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
鉴赏
此诗《泗州寺》由明代诗人王守仁所作,描绘了诗人再次造访泗州寺时的感慨与体验。
首句“渌水西头泗洲寺”,以“渌水”点出地点,暗示环境的清幽,引出“泗洲寺”的所在。次句“经过转眼又三年”,时间的流逝在不经意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接着,“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诗人与老僧的重逢,老僧对诗人的称呼和笑容,透露出一种亲切与熟悉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形象的变化——“清癯”,即瘦削,可能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某种变化或修行的痕迹。
“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诗人提到每次有客人来访,都会留下诗篇在佛壁上,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也寓意着佛法与文学的交融,以及对后人的一种精神传承。
最后,“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诗人邀请老僧入室,清扫榻位,给予慰藉,同时表达了一种谦逊与自省的态度,将自己与佛教高僧维摩诘的对话视为一种超然于世俗的缘分,充满了哲理意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友情及自我反思的深刻感悟,语言质朴而富有哲思,是王守仁作品中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