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从乔樾挹清风,千里山川梦亦通
出处:《连山明府李礼山过寺见赠赋答》
明 · 成鹫
曾从乔樾挹清风,千里山川梦亦通。
不谓过桥无靖节,悬知化俗有文翁。
隔江烟雨堪留客,满径篱花可赠公。
中宿别来谁作者,为君一笑倒诗筒。
不谓过桥无靖节,悬知化俗有文翁。
隔江烟雨堪留客,满径篱花可赠公。
中宿别来谁作者,为君一笑倒诗筒。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成鹫所作的《连山明府李礼山过寺见赠赋答》。诗中描绘了与友人李礼山相遇的情景,以及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首句“曾从乔樾挹清风”,以“乔樾”(高大的树木)象征友人李礼山的高尚品格,通过“挹清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品德的敬仰和向往。接下来的“千里山川梦亦通”,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心灵的相通,即使相隔千里,梦境也能相连。
“不谓过桥无靖节,悬知化俗有文翁。”这里运用典故,将友人比作东晋时期的陶渊明(靖节)和西汉时期的文翁,前者以田园隐逸著称,后者以教化百姓闻名,以此赞扬友人的高洁品性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隔江烟雨堪留客,满径篱花可赠公。”这两句描绘了友人来访时的自然美景,烟雨朦胧的江面仿佛有意留住客人,而沿途盛开的篱笆花则预示着友人将得到美好的礼物。这里的“留客”和“赠公”不仅体现了对友人的热情款待,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美德的颂扬。
最后,“中宿别来谁作者,为君一笑倒诗筒。”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分别后思念之情的抒发,以及在友人再次来访时的喜悦之情。通过“倒诗筒”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因友人来访而激发的创作热情和喜悦心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友人高尚品质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