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诸公常共处,北窗何地著身宽
出处:《题北窗二首 其二》
宋 · 陆游
不嗔人作腐儒看,断简堆中兴未阑。
更事愈怀忧国切,苦心始觉著书难。
流泉激激人声远,修竹萧萧暑令寒。
四海诸公常共处,北窗何地著身宽。
更事愈怀忧国切,苦心始觉著书难。
流泉激激人声远,修竹萧萧暑令寒。
四海诸公常共处,北窗何地著身宽。
注释
不嗔:不怪责。腐儒:迂腐的读书人。
兴未阑:兴致未尽。
更事:经历世事。
忧国切:深深忧虑国家。
著书难:写书很艰难。
流泉:流水。
激激:水流声急。
修竹:长竹。
萧萧:竹叶沙沙声。
暑令寒:暑气清凉。
四海诸公:各地的名士。
北窗:北方的窗户,常用来指隐居之处。
著身宽:身心得到放松。
翻译
不怪别人把我当腐儒看待,在堆积的残简中我仍兴致勃勃。经历世事越多,我对国家的忧虑越深,深知著书立说实属不易。
流水声中人声渐远,高竹林里暑气顿消,带来清凉。
与天下贤士常共聚一处,何处才能找到一个能让我身心舒展的北窗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的《题北窗二首(其二)》。诗中,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他的心境。他并不介意别人将他视为腐儒,即使身处书籍堆积的环境中,他的忧国之情并未因此减少。诗人深感世事艰难,著书立说实非易事,这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个人责任感。
"流泉激激人声远"描绘了清泉潺潺,远处人声稀疏的宁静画面,而"修竹萧萧暑令寒"则通过竹林的萧瑟声音,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凉与孤独。最后,诗人想象自己与志同道合的四海之士共处,希望能有一片可以安身立命的北窗之地,表达了对理想社会和自由精神空间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个人的学术追求,又有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展现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的独特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