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皎皎照前楹,群鸟栖树寒无声
出处:《燕歌行七解》
明 · 于慎行
西风烈烈霜满庭,天寒波深列宿明。
孤堂四壁络纬鸣,念君远客忧思盈。
日月相逐逝不停,百川东下如建瓴。
谁能怀忧心不惊,抚时感事中怦怦。
就枕假寐不能成,揽衣起步露沾缨。
月出皎皎照前楹,群鸟栖树寒无声。
孤鸿何为中夜征,踯躅四顾伤人情,尔胡不归独屏营。
孤堂四壁络纬鸣,念君远客忧思盈。
日月相逐逝不停,百川东下如建瓴。
谁能怀忧心不惊,抚时感事中怦怦。
就枕假寐不能成,揽衣起步露沾缨。
月出皎皎照前楹,群鸟栖树寒无声。
孤鸿何为中夜征,踯躅四顾伤人情,尔胡不归独屏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凄凉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忧郁情感。开篇“西风烈烈霜满庭,天寒波深列宿明”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意象,勾勒出秋夜的寒冷与寂静,霜满地、风凛冽、星宿闪烁,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氛围。接着,“孤堂四壁络纬鸣,念君远客忧思盈”,诗人身处孤堂,听到纺织虫的鸣叫,不禁思念远方的旅人,内心充满了忧愁。
“日月相逐逝不停,百川东下如建瓴”,日月交替,时间无情地流逝,江河东流,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不可逆转。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无法挽留,内心充满无奈与感慨。“谁能怀忧心不惊,抚时感事中怦怦”,面对世事的变迁,诗人感到忧虑与不安,内心波动不已。
“就枕假寐不能成,揽衣起步露沾缨”,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披衣而起,在露水沾湿的夜晚徘徊,表现出内心的烦躁与焦虑。接下来,“月出皎皎照前楹,群鸟栖树寒无声”,月光洒在门前,群鸟归巢,周围一片寂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最后,“孤鸿何为中夜征,踯躅四顾伤人情,尔胡不归独屏营”,诗人看到一只孤独的大雁在深夜飞行,心中不禁生出同情与思念,大雁为何要独自飞翔,为何不归家?这不仅是对大雁的疑问,也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反思与哀叹,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自由回归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亲情、自由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