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千万端,史笔不可仗
出处:《感兴二十七首 其二十七》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我观古人书,得见千载上。
正闰互立论,南北纷相谤。
自从获麟后,法度久沦丧。
非是千万端,史笔不可仗。
我欲作野史,笔法师素王。
文章行诛赏,约束归至当。
其人负吾诛,勿谓已属纩。
书成不流传,则本留千嶂。
还有知我人,百世永相望。
正闰互立论,南北纷相谤。
自从获麟后,法度久沦丧。
非是千万端,史笔不可仗。
我欲作野史,笔法师素王。
文章行诛赏,约束归至当。
其人负吾诛,勿谓已属纩。
书成不流传,则本留千嶂。
还有知我人,百世永相望。
鉴赏
此诗《感兴二十七首(其二十七)》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方一夔所作。方一夔,字大年,号雪斋,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感慨时事、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在这首诗中,方一夔表达了对古代文献的深刻思考与对历史记载的忧虑。他提到古人之书,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正闰互立的理论争执,南北之间的纷争与相互诋毁。自“获麟”之后,法度逐渐丧失,历史的记录变得难以信赖。方一夔感叹,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状况,即便是史官也难以公正地记录。
他立志要撰写一部野史,以笔法效仿儒家圣人孔子,通过文章来实施奖惩,制定并执行合理的约束法则。对于那些违背这些法则的人,他表达了坚决的态度,即使他们已经接近死亡,也不应宽恕。如果这部野史不能流传于世,那么它将被永久地保存在崇山峻岭之中,等待着未来有识之士的发现与理解。
整首诗体现了方一夔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以及对道德规范的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混乱局面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记录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