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日,煎熬几不胜
出处:《夏满日偶作寄孙支使》
唐 · 齐己
一百二十日,煎熬几不胜。
忆归沧海寺,冷倚翠崖棱。
旧扇犹操执,新秋更郁蒸。
何当见凉月,拥衲访诗朋。
忆归沧海寺,冷倚翠崖棱。
旧扇犹操执,新秋更郁蒸。
何当见凉月,拥衲访诗朋。
注释
一百二十日:指四个月的时间。煎熬:比喻忍受痛苦或困难的过程。
几不胜:几乎无法承受。
忆归:回忆并渴望回到。
沧海寺:一个假设的寺庙名,代表诗人心中的清静之地。
冷倚:冷静地依靠着。
翠崖棱:青翠的山崖边缘。
旧扇:过去的扇子,这里可能象征着对过往的怀念。
犹操执:仍然拿着。
新秋:初秋季节。
郁蒸:闷热,潮湿而炎热。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见凉月:看到凉爽的月亮,比喻清爽的时光。
拥衲:披上僧衣,表示出家人的身份或追求简朴生活。
访诗朋:拜访诗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诗歌。
翻译
度过了漫长的四个月,煎熬得几乎无法承受。回忆起在沧海寺的日子,我依偎在苍翠的山崖边。
手里还拿着那把旧扇子,初秋时节却更加闷热难耐。
何时才能见到那凉爽的月光,披上僧衣去拜访诗友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炎热夏日里诗人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一百二十日,煎熬几不胜"表达了夏季烈日如炙的酷热感觉;"忆归沧海寺,冷倚翠崖棱"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清凉寺庙的怀念,以及对那里的自然风光——翠绿的山崖边静坐的意境。"旧扇犹操执,新秋更郁蒸"写出了诗人手持旧扇子在新秋的蒸热中仍感不凉的无奈。
最后两句"何当见凉月,拥衲访诗朋"表达了诗人对凉爽月光的渴望,以及希望能够穿上轻薄的衣物(拥衲),去拜访那些志同道合的诗歌之友。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在酷热中对于清凉自然和友情的深切向往。
这是一首以个人感受为出发点,通过对比鲜明的情景描写,表达了对远方朋友以及美好生活状态的怀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