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念燕然勒,终还吉甫诗
出处:《和同官问耳疾六首 其六》
宋 · 曹勋
中原困戎马,久欲谒明时。
文轨虽非昔,英雄似未知。
寰中无好汉,帐下得猪儿。
慨念燕然勒,终还吉甫诗。
文轨虽非昔,英雄似未知。
寰中无好汉,帐下得猪儿。
慨念燕然勒,终还吉甫诗。
注释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古代常用来代指整个华夏大地。戎马:指战争和军队,象征战乱。
明时:清明的时代,指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期。
文轨:文化制度,这里指国家的治理方式。
英雄:指杰出的人物,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猪儿:比喻平庸无能的人,此处为谦称或讽刺幕僚的才能不足。
燕然勒:典故,窦宪北伐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吉甫诗:典故,指《诗经》中的《大雅·吉甫》篇,赞美有才德的君主。
翻译
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我长久以来都想来拜见清明的时代。虽然现在的文化和制度已非往昔,但英雄人物似乎还未被充分认识。
世间缺少真正的英雄,我的幕僚中却只有平凡之人。
我感慨万分,希望能像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最终成就吉甫那样的诗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勋所作的《和同官问耳疾六首》中的第六首。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作者对于时局动荡、英雄未显的感慨。"中原困戎马"描绘了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的现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久欲谒明时"则流露出诗人渴望参与清明政治的愿望,但现实并非理想,"文轨虽非昔"暗示了社会风气和制度的衰落。
"英雄似未知"进一步强调了当世缺乏杰出人物,这与"寰中无好汉"相呼应,表达了对人才匮乏的失望。"帐下得猪儿"用了典故,暗指当权者可能用人不当,未能识人善任。最后两句"慨念燕然勒,终还吉甫诗",诗人以班超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历史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能像吉甫(周宣王时的大臣尹吉甫)那样,即使身处困境,也期待能有机会建功立业,留下不朽诗篇。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情感沉郁,体现了作者对时局和个人抱负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