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皇陈了翁,直谏少与匹
扶日起东南,擎天补西北。
戎和不肯受,国蹙欲日辟。
坐收两河心,可制百年狄。
谁能七十日,有此功赫奕。
汪黄信血指,老桧甘愧色。
云胡张赵间,不使虎而翼。
循环起丁未,运至丁未极。
成书遗后代,曰此寄庵力。
思皇陈了翁,直谏少与匹。
大科得闻孙,不救元符阨。
谠议竟莫伸,嗟哉有何益。
令人读遗事,一饭三叹息。
某昔守樵川,尊俎折群贼。
乌洲聚名胜,花阴满光泽。
通鉴揭纲目,国录为刊刻。
嗟嗟斯文丧,吾道有馀脉。
感伤念理乱,同事异今昔。
新从姑苏归,疾病久成癖。
齐云标杰阁,鹊桥记归宅。
伟哉子章子,为我得佳客。
母是了翁孙,身为寄庵适。
相求不相值,访我茅山侧。
父昔仕九江,横金悲易箦。
藁葬官路旁,过者为心恻。
指囷与倒廪,纵性何所得。
顾予把钓竿,欲子将焉获。
世岂无忠宣,顾此舟中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忠定公:忠诚坚定的公侯。柱石:比喻国家的重要支柱。
横金:形容财富。
藁葬:用草覆盖的简易葬礼。
把钓竿:隐喻悠闲的生活方式。
舟中麦:象征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
翻译
他天生就是忠诚坚定的公侯,成为宋朝的栋梁支柱。他支撑着国家的东南方,像擎天柱一样弥补着西北的虚弱。
他坚持和平不愿接受屈辱,国家危急时他希望扩张疆域。
他在两河地区稳固人心,能制约百年狄族的威胁。
谁能像他那样在七十天内建立如此显赫的功绩?
汪黄的忠诚如同鲜血流淌,老桧也甘愿承认自己的不足。
为何在张、赵之间,不能让他如虎添翼般发挥作用。
历史轮回,在丁未年间达到顶峰,他的成就将留给后世。
他写下这部书,说是寄庵之力,纪念他的思想。
思皇陈了翁,直言敢谏无人能及。
他的子孙孙大科,未能挽救元符时期的困境。
正直的言论无法伸张,感叹这又有何益。
读到他的遗事,让人感慨万分,连饭都吃得心酸。
我曾守卫樵川,宴会上击败众多敌人。
乌洲聚集名胜,花阴下充满光彩。
《通鉴》揭示了历史纲要,国史被他刻印。
可惜文风衰落,但我们的道义仍有传承。
感伤于世道变迁,如今与往昔截然不同。
我刚从姑苏回来,疾病缠身已成习惯。
齐云楼标榜了他的杰出,鹊桥记录了他的归宿。
子章子真伟大,为我寻得如此佳客。
他是了翁的孙子,也是寄庵的合适继承人。
我们虽有相见的愿望,却未能相遇,只能在茅山附近寻找。
父亲曾任职九江,临终时悲叹离别病榻。
他草草地葬在路边,过客无不为之动容。
他曾慷慨解囊,但又能得到什么?
我持着钓竿,你又如何能有所收获。
世间难道没有忠臣,只是这船中的麦子更显珍贵。
鉴赏
这首诗是一篇充满深情和历史感的作品,通过对忠定公李宛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人物的追求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忠定公在诗中被描绘为一位能够扶持国政、补天裂痕的英雄人物,其形象之宏伟,反映出诗人对于理想政治领袖的向往。
"汪黄信血指,老桧甘愧色。云胡张赵间,不使虎而翼。" 这几句通过对忠定公生平的描述,表达了他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品格,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卓越表现。
"循环起丁未,运至丁未极。成书遗后代,曰此寄庵力。" 这里透露出忠定公的一生事迹和他的历史评价,他的功业被后世所铭记,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
"思皇陈了翁,直谏少与匹。" 诗中提到的“思皇”可能是指某位君主,而“陈了翁”则是一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忠定公的直言不讳和对国事的关心。
"大科得闻孙,不救元符阨。谠议竟莫伸,嗟哉有何益。" 这几句反映出诗人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失望,以及对忠正之士难以施展抱才的无奈。
"令人读遗事,一饭三叹息。某昔守樵川,尊俎折群贼。" 诗中流露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个人经历的深刻体验,诗人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乌洲聚名胜,花阴满光泽。通鉴揭纲目,国录为刊刻。嗟嗟斯文丧,吾道有馀脉。" 这几句描绘了一种文化的繁荣和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同时也透露出对某些传统或文化价值的失落感。
"新从姑苏归,疾病久成癖。齐云标杰阁,鹊桥记归宅。伟哉子章子,为我得佳客。母是了翁孙,身为寄庵适。相求不相值,访我茅山侧。"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渴望。
"父昔仕九江,横金悲易箦。藁葬官路旁,过者为心恻。指囷与倒廪,纵性何所得。顾予把钓竿,欲子将焉获。世岂无忠宣,顾此舟中麦。" 诗末流露出一种对父辈事迹的怀念,以及对于理想人物和时代精神的追寻。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忠定公李宛个人的颂扬,更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探索和历史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