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首生白云,飘摇水中影
出处:《重过瓜步山》
宋 · 梅尧臣
魏武败忘归,孤军处山顶。
虽邻江上浦,凿岩山巅井。
岂是欲劳兵,防患在萌颖。
我昔常登临,徘徊爱晴景。
片雨西北来,风雷变俄顷。
疾行下危磴,屦脱不及整。
沾濡入舟中,幼子喜抱颈。
问我适何之,衣湿不太冷。
昨暮泊其阳,月黑夜正永。
雁从沙际鸣,旅枕自耿耿。
平明夹橹去,庙树耸寒岭。
举首生白云,飘摇水中影。
虽邻江上浦,凿岩山巅井。
岂是欲劳兵,防患在萌颖。
我昔常登临,徘徊爱晴景。
片雨西北来,风雷变俄顷。
疾行下危磴,屦脱不及整。
沾濡入舟中,幼子喜抱颈。
问我适何之,衣湿不太冷。
昨暮泊其阳,月黑夜正永。
雁从沙际鸣,旅枕自耿耿。
平明夹橹去,庙树耸寒岭。
举首生白云,飘摇水中影。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魏武:指曹操。败忘归:战败后忘记返回。
孤军:单独的军队。
山顶:山峰顶部。
防患在萌颖:预防问题于早期。
登临:登山眺望。
晴景:晴朗的景色。
片雨:阵雨。
俄顷:片刻。
危磴:陡峭的台阶。
屦脱:鞋子脱落。
幼子:小孩。
抱颈:抱住脖子。
太冷:过于寒冷。
泊:停泊。
月黑夜正永:月黑无光的长夜。
旅枕:旅途中的枕头。
耿耿:明亮。
平明:黎明。
庙树:庙宇周围的树。
白云:白色的云。
水中影:水中的倒影。
翻译
魏武帝战败后忘记返回,孤军驻扎在山顶。虽然邻近江边的渡口,他们在山巅凿石挖井以备需。
难道是想让士兵劳累,而是防患于未然的深思。
我过去常常登高望远,流连于晴朗的景色。
忽然间,一阵西北来的急雨,风雨交加瞬间变化。
快速走下陡峭的石阶,鞋子都来不及整理。
浑身湿透进入船中,幼子欢喜地抱住我脖子。
问我去哪里,衣服湿了但还不觉得太冷。
昨晚停泊在江的南岸,月黑无光长夜漫漫。
大雁从沙滩边传来叫声,旅途中的枕头独自明亮。
黎明时分,我们划动双桨离开,庙宇的树木在寒冷的山岭上耸立。
抬头看见白云缭绕,水中的倒影摇曳不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梅尧臣重游瓜步山时的所见所感。首句“魏武败忘归”暗指曹操败走之事,诗人借以起兴,引出自己登山的背景。他独自驻足山顶,即使临近江边,仍选择凿井于险峻之地,显示出他的谨慎和远见。
接下来,诗人回忆起自己过去登临此地,欣赏晴空美景,但天气突变,风雨交加,他匆忙下山,鞋子都来不及整理,湿漉漉地进入船中,幼子却因他的归来而欢喜。诗人以轻松的口吻描述了这场意外的风雨,流露出家庭温馨的情感。
夜晚,他在瓜步山阳停泊,月黑无光,只有雁鸣声打破寂静,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次日清晨,船行离开,庙宇的树木在寒岭中显得更加萧瑟,抬头望去,白云缭绕,水中的倒影摇曳不定,增添了画面的诗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瓜步山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生活变迁和自然界的感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