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颍之汭,转徙何累累
出处:《三羞诗三首 其三》
唐 · 皮日休
天子丙戌年,淮右民多饥。
就中颍之汭,转徙何累累。
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
兄弟各自散,出门如大痴。
一金易芦卜,一缣换凫茈。
荒村墓鸟树,空屋野花篱。
儿童齧草根,倚桑空羸羸。
斑白死路傍,枕土皆离离。
方知圣人教,于民良在斯。
厉能去人爱,荒能夺人慈。
如何司牧者,有术皆在兹。
粤吾何为人,数亩清溪湄。
一写落第文,一家欢复嬉。
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
一身既饱暖,一家无怨咨。
家虽有畎亩,手不秉镃基。
岁虽有札瘥,庖不废晨炊。
何道以致是,我有明公知。
食之以侯食,衣之以侯衣。
归时恤金帛,使我奉庭闱。
抚己愧颍民,奚不进德为。
因兹感知己,尽日空涕洟。
就中颍之汭,转徙何累累。
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
兄弟各自散,出门如大痴。
一金易芦卜,一缣换凫茈。
荒村墓鸟树,空屋野花篱。
儿童齧草根,倚桑空羸羸。
斑白死路傍,枕土皆离离。
方知圣人教,于民良在斯。
厉能去人爱,荒能夺人慈。
如何司牧者,有术皆在兹。
粤吾何为人,数亩清溪湄。
一写落第文,一家欢复嬉。
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
一身既饱暖,一家无怨咨。
家虽有畎亩,手不秉镃基。
岁虽有札瘥,庖不废晨炊。
何道以致是,我有明公知。
食之以侯食,衣之以侯衣。
归时恤金帛,使我奉庭闱。
抚己愧颍民,奚不进德为。
因兹感知己,尽日空涕洟。
翻译
在丙戌年的天子时期,淮右地区百姓大多饥饿。尤其在颍水之畔,人们频繁迁移,困苦不堪。
夫妻相望而别,舍弃怀抱中的孩子。
兄弟分散逃生,出门如同傻子一般。
一两黄金换取一把芦苇占卜,一匹细绢换来几颗莲藕。
荒凉村庄,墓鸟栖息在枯树上,空屋四周野花盛开。
孩子们啃食草根,靠着桑树瘦弱无力。
老人们在路边死去,坟头杂草丛生。
这才明白圣人的教诲,民生福祉在此体现。
严苛能去除私爱,荒年能激发人心。
那些管理者的智慧,就在于此。
我又是何等之人,只在清溪边拥有几亩田地。
落第的文章已成过往,家中依旧欢声笑语。
早晨有麦粥可食,清晨有布衣蔽体。
自身温饱,全家无怨言。
虽然有田地,但我不亲自耕作。
即使年景不好,厨房仍每日炊烟不断。
如何达到这种境地,全赖明公的恩惠。
他们用官府的粮食和衣物供给我们,
回家时还给予金钱布帛,让我侍奉父母。
想到颍地百姓的艰辛,我深感惭愧,为何不提升自己的品德。
因此,我感激不已,整日涕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农村的饥荒景象,以及人民的艰难生存状况。诗中通过对比饥饿与安稳生活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人首先描写了天灾导致的人民饥荒,兄弟失散、夫妇离别的情景,甚至出现了弃婴的悲惨画面。随后,诗中转换为一家温暖和平的生活情境,其中强调了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以及对圣人教诲的赞美。
在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能够安稳生活的感激之情,并且希望自己的德行能够得到提升,以回报社会。整首诗通过对饥荒与和平生活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于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皮日休精湛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唐朝时期社会问题的严峻性,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追求。